經常聽人講通識教育,問父母甚麼是通識卻鮮有人答得出來。身為6歲半Hayden和3歲半Fergus的媽咪Connie,為了令孩子了解更多有關通識、社區及道德等教育,身體力行和他們周街走參觀文化建築,還DIY各種獎品玩具,鼓勵他們用圖畫抒發感受,令他們不致成溫室小花。
記者:林佩婷
攝影:譚盈傑
博物館學通識
普通家庭假日多去公園、商場,但Connie為了令子女認識本地文化歷史,每逢假日就一家去博物館參觀,甚至擁有全年通行證,以便隨時去。因為她認為香港人應該熱愛自己的地方,對文化歷史要有一定認識,從而發展社區及通識保育的目的。有這個觀念,原來跟她成長好有關係。「爸爸以前做玻璃擺設生意,令我對飾品情有獨鍾,後來知道每件設計都可能受當地文化歷史影響,所以我每到一個國家必先去博物館。而我的工作同教育有關,知道通識對小朋友好重要,平時我哋會行吓摩羅街、文武廟等特色街道,以加強佢哋對本地嘅認識。」
公共設施亦是學習通識的第一步,Connie讓兩姊弟接觸汽車、巴士,家中有不同年代類型的車輛,再進一步是讓他們看不同書籍認識各地建築物、國旗等。在潛移默化下,Fergus勁鍾意交通工具,有時會自製建築物模型或國旗,連外國巴士都認得。
DIY了解節日
每逢節日,Connie會讓小姊弟做一些DIY以了解節日文化。「這樣做不但可發揮創意,亦同時培養珍惜的觀念。」為了令小朋友對自家創作產生興趣,Connie專誠買書返屋企刨,再引導他們自己創作。「好似早前帶佢哋去睇盆桔,誘發了他們用鐵線及縐紙做年桔,令佢哋對中國新年同家庭觀念更深刻。」
孩子總會扭計,怎辦?Connie會讓他們回房對着鏡子15分鐘好好反省,出來再畫畫。「小朋友較難用文字表達自己,我要佢哋將心情用圖畫表達出來。覺得佢哋比較單純,好似Hayden兩年前買咗對閃燈波鞋,到家着到爛晒都唔捨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