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名」乃歷史寃案 - 李怡

「惡名」乃歷史寃案 - 李怡

汪精衞不僅詩寫得好,書法亦精。下月6日,蘇富比將在香港拍賣他的書法作品《行書七律》。這個書法作品寫於1942年,是他當時送給日本外務大臣松崗洋右的詩,在《雙照樓詩稿》中題為《舟夜》。蘇富比估價為4至6萬元。早前上海曾拍賣他的書法作品,底價3500港元,最後以22萬港元成交。內地有收藏家民族主義上腦,批評汪精衞「是個大漢奸,這種人的作品本來就不應進入收藏市場,更不應該拿來拍賣。」蘇富比則認為汪的書法作品罕有而具藝術價值,不應受惡名影響。
從中國備受尊重的知識分子如胡適、錢鍾書、陳寅恪、葉嘉瑩、汪榮祖等對汪附日的體諒與他愛國情懷的肯定來看,他的「惡名」恐怕真是一樁歷史寃案。
廖綺華女士寄來葉嘉瑩教授關於「精衞情結」之演講DVD,謹在此致謝。廖女士並附一篇網文,說是見於《為汪精衞平反》之討論區,不知作者是誰,但對汪氏附日的背景叙述甚詳。
文中指,抗戰之前,汪是堅定的反日派,然而一次又一次對日戰役,國民政府只能一次次敗退,而人民則不斷受戰火蹂躪。汪精衞在一次演講中引用法王亨利四世的話:「我希望我的人民,在每個星期六晚上,在他家火爐上的瓦罐子裏面,都煨着一隻雞」,汪痛心地說,「我們中國老百姓……一生都吃不着一隻雞……他們從小到老都在勞動,田地和工廠接受他們的血汗,等血汗用盡了,生命也完了,就離開了世界。」汪對「焦土政策」產生懷疑,對淪陷區居民的一切感到關懷與憐憫。抗戰的目的是什麼?法國國王至少還希望人民每星期六可吃一隻雞,而「焦土政策」則讓老百姓吃盡苦頭和犧牲生命,勝利前景當時還真看不到。
而這時,日本國內也因「三月亡華」論破產開始提出與國民政府和平談判,於是以汪精衞為首的主和派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