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的命運 - 高慧然

一條街的命運 - 高慧然

一條街的命運,取決於一部電影。而這部電影本身的命運,則取決於外國電影節的幾個評審。這個,本來已經夠荒謬,更加荒謬的是,在巿建局「理性聆聽社會不同訴求」而決定忽然保育之後,我們才得知,城規會是否接受巿建局新方案,其實,需要一年半至兩年的時間才能作出審議。看來,保育愛好者的勝利手勢舉得太快了一點。
我不是專家,我不知道永利街應不應該保育,作為一個旁觀者、局外人,我看到的是,永利街的命運充滿戲劇張力,很是命運如戲,的確是一條適合用來拍戲的街道。把一條街想像成一個人,那麼,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故事就很有趣了,這個人,年紀很老了,器官衰退,像植物人一樣躺在床上等死,他的主診醫生當初並未「理性聆聽各方專家的意見」,認定老病人沒有救護價值,決定拔喉。誰知,在拔喉的時候,卻意外得知這個老病人原來在外國得了一個甚麼獎,很受紅鬍子綠眼睛的洋人推崇,主診醫生於是把拔了一半的喉管又插了回去。插回去之後,他才想起來,其實,插還是拔,不是他一個人一瞬間有權作出的決定。可是他若不馬上宣佈繼續插喉的決定,則顯得他對洋人,以及洋人的品味不太尊重。
我們生活在一個感性的城巿,由情感豐富的政府工作人員決定着街道,以及住在街道上的人的命運。我想,永利街還是值得保留的,它將成為一個證據,證明感性的力量多麼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