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醫科生首奪羅德獎學金克林頓曾獲此獎項

港醫科生首奪羅德獎學金
克林頓曾獲此獎項

【本報訊】香港區羅德獎學金(RhodesScholarship)首次落入本地醫科生手中。今年得獎者鄭華哲成為歷來第13位中文大學出品的「羅德學人」,他愛讀莎士比亞著作、經常研究哲學及喜歡看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加上曾在非洲的醫院工作,年紀輕輕已體會生死有命,了解人的能力有限。憑着比同輩成熟的思維及體驗,他打破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學生在此獎項的壟斷。 記者:張文傑

24歲的鄭華哲去年畢業於中大聯合書院,現於瑪麗醫院當實習醫生,他坦言得獎屬意料之外,「遴選嗰陣問嘅問題好廣泛,唔可能所有識答,但我會好有邏輯去講意見,可能呢個係得獎原因之一。」他舉例,面試時需就「有戰爭是公義的嗎?」辯論,雖然他的相關知識不及攻讀國際關係及政治等本科學生,但能恰如其份地論述見解,結果成功過關。
鄭華哲生於小康之家,父親為傳道人,母親及姊姊分別是護士及醫生,他曾是中大划艇隊成員,又精通鋼琴演奏,成長路算是平坦,但他深明「幸福非必然」。

愛莎翁及黑澤明作品

「前年去肯雅一間醫院幫手,醫療設備差,藥都唔多,病人好遲先求醫,可以做嘅嘢好少,學識點樣喺咁簡單環境盡量幫人。」他愛從莎翁及黑澤明作品中鑽研哲學,「黑澤明啲戲入面都有一啲道理,好似《羅生門》咁,三個人物講三個版本嘅故事,令你會去思考乜嘢係真相。」
鄭華哲珍惜現時擁有的一切,對自己的要求亦很簡單,「將來可以令到病人比第一次嚟睇我嗰陣有好轉,咁就已經成功,覺得開心。」他將獲100萬元獎學金,今年10月赴英國牛津大學進行醫學研究,三年後完成博士課程,便回港當外科或骨科醫生,日後有機會希望到落後地區行醫。
羅德獎學金是根據施素.羅德爵士的遺願於1902年創立,國際知名,不少國家領導人和傑出學者都曾獲此獎學金,包括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前澳洲總理霍克及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彭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