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有保護保養舊地區的措施,遠如羅馬,近如澳門,都有此例子。
但沒聽說過有一地政府,將一個舊區定為「文物」之後,卻又要住在那裏的居民自己出錢來保養「文物」的。
如今永利街的小業主們,就得此榮幸,負責起這個「光榮任務」了。
世界上許多城市,都有「保育分子」為反對政府拆卸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房子而吶喊,比如在北京,就有許多中外人士,為搶救一些即將拆掉的四合院胡同而奔走勞碌。他們的行為很能令住在四合院外的人們理解:這麼有京城文化的歷史建築,全拆了多可惜,全拆了,北京還是北京嗎?
但是,住在四合院裏的居民,卻又未必有這一份覺悟,因為大部份北京四合院居民,都覺得今天還生活在如此骯髒雜亂用公廁沒浴室的大雜院裏,是個噩夢。大部份的四合院居民,都嚮往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天地的樓房單位。
這一點,是在外居住並在外為四合院建築奔走的義士們所忽略的事情。同理,如果香港永利街的居民真的喜歡住在充滿六十年代風味並有相等歲月那般殘破的唐樓裏,過「六十年代風情」的生活,那就真是天人合一了。
但是,萬一他們不想呢?萬一他們也想跟外面的義士們一樣,住上一種符合二○一○年風格的房子,過上一種二○一○年式的生活,那麼,誰有資格去剝奪他們這種追求生活品質的權利呢?誰又有權一面強調社會進步,一面又令某些人被定格在數十年前,成為一種被追憶和觀賞的風景呢?
如果你沒有聽過什麼叫「平庸之惡」(Banalityofevil),可以去查一下資料,然後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