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七日,中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會見香港人大代表,說香港自治權「由中央賦與,不是固有的」等等,言下之意,無非香港民主派不應揄揚民權鼓吹公投。中共駐港辦公室主任彭清華應聲說:「社會各界,要認真思考和響應習副主席的希望。」
今天,從政者最大美德,無疑在於「響應中央」四個字。所以香港那些大人先生紛紛抨擊公投運動干犯至尊。行政長官曾蔭權說:「拒絕妥協,惡意抗爭,只會加深矛盾。」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胡漢清說:「所謂公投,令香港人誤以為主權在民,是挑戰中央的權力。」港區政協陳永棋說:「支持公投,等於同中央過不去。」
從前,我國政德有異於是。唐朝貞元二年,高士陽城拜諫議大夫,天下仰望,不料他絲毫沒有忤逆德宗皇帝,頗被時人譏諷。其他諫官則「紛紛言事,細碎無不聞達」。後來,德宗聽信讒言,要殺直臣陸贄,各諫官都不敢出言相救,陽城却振衣而起說:「吾諫官也,不可令天子殺無罪之人,而信用姦臣。」於是抗疏為陸贄請命。德宗大怒,老將軍張萬福見狀,向陽城下拜說:「諫議能如此言事,天下安得不太平也?太平萬歲,太平萬歲!」陽城、張萬福從此名重天下,陸贄也保住了性命(《順宗實錄》卷四、《新唐書.陸贄傳》)。假如是今天,陽城之流一定會被斥為惡意拒絕妥協、挑戰君權、同朝廷過不去、破壞和諧等等。
宋朝元豐六年,名臣富弼上書神宗皇帝,指出御前多小人。神宗和輔政大臣章惇、王安禮談起,章惇不忿,王安禮却說:「弼之言是也。」退朝後,章惇責王安禮失言,王安禮回答:「吾輩今日曰『誠如聖諭』,明日曰『聖學非臣所及』,安得不謂之小人?」章惇啞口無言(《邵氏聞見錄》卷九)。那時候,開口「認真思考聖學」,閉口「響應聖諭」,不見得就是君子。
月前,劉曉波因提倡民權被中共判處十一年徒刑,香港有民選議員要為他呼寃,今之君子何鍾泰就說:「議會不應提出令中央尷尬的議案。」有年輕人到中共駐港辦公室抗議獨裁,今之君子鄭耀棠也說:「滋事分子令中央震驚,人數要是再多,可以出兵對付。」總之,新中國的官最好做,絕對不必冒九死犯龍鱗,事事只要誠如聖諭,一定可以和和諧諧,領取金錢名譽地位紅包。那血紅包上還印着斗大的「真君子」三個字。
當然,他們也會向中共進諫。大事不論,「細碎無不聞達」就可以了。
古德明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