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在小業主 - 李純恩

錯在小業主 - 李純恩

永利街保下來了,許多人為之歡呼。
但是,歡呼的人,多數不是住在那幾幢舊樓裏的。
市建局的負責人說,將永利街剔出收購重建計劃,因為「睇報道,冇業主想賣畀我哋。」睇報道?原來市建局的決定,不是自己去調查,而是看新聞報道。全香港都找不出一個如此信任新聞界的政府機構了,香港的記者協會,報業公會等同仁,是不是應該頒張感謝狀給市建局?
無論如何,聽那位負責人的意思,永利街的小業主們是求仁得仁了。
求仁得仁,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就是樓是賣不出去了,不但賣不出去,還要在政府的要求下進行修葺。那些舊樓,七老八十,風燭殘年,脫髮掉皮,骨質疏鬆,肝燥肉裂,腎虛漏水。這副模樣,要「保育」,等於叫個老嫗返老還童,變不了青春少艾,起碼也要成個壯健中女,外修內補,要動多大的手術,費多大的錢財。據說這筆錢財,都由業主們自己負責,開銷比重建一幢還貴。
這些,大概是歡呼永利街被保存下來的「保育人士」不會理會的,其中包括一些尊貴的立法會議員,有一個還說,永利街的例子,可以用在其他有爭議的重建項目中。那就是說,為「保育」香港「古蹟」而作貢獻而大出血的小業主,不止永利街現在這一群。
「保育者」們目中無人是對的,因為他們只「保育」死物,沒說要「保育」人。平時口口聲聲要為「弱勢族群」爭取利益的尊貴議員目中無人也是對的,因為他們突然發現這一次的「弱勢族群」,是那一族弱不經風的樓群。市建局目中無人就更加對了,他們只是拆樓建樓的,當「看了報道」,知道無樓可買了,好自然就停手了。
事件中,只有那些小業主是錯的。他們錯在把樓住成了「古蹟」,還不趁早賣。所以,就罰他們出錢出力做「保育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