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先前抱着太高期望,看《歲月神偷》到半途已有點失望,從戲院走出來的時候更是滿肚問號與悶氣。
曾經說過,自己是深水埗長大的,跟導演羅啟銳先生總算是街坊,很想看看他怎樣重塑當年的深水埗及在深水埗的童年生活。可惜《歲月神偷》的場景從鞋店到老街到學校都沒有絲毫深水埗的味道;即使某個場景key了嘉頓麪包廠做背景也補救不了。因為它缺少了深水埗那份庶民努力搵食的氣息,少了那些遍佈街頭的大牌檔、生果檔、疋頭舖、鳳眼鈕門工場……等。
羅先生拍的是自己的童年回憶,不是拍一齣讓「老街坊」懷舊的電影;他有自由選甚麼場景,營造怎樣的氣氛,盡情把它浪漫化或美化。問題是有不少細節跟那個時代、那時的環境距離太大了,就像穿崩一樣教人哭笑不得!
首先是電影中的人物從大人到小孩都未免太衣履光鮮整潔了。除了那位住在山頂有大房車坐的美少女及她的母親外,其他演員都是草根階層的市民,可電影中他們的頭髮都燙的整齊,衣服光鮮漂亮,手腳乾乾淨淨;而小孩則是罕有的沒有兩行鼻涕,校服整齊乾淨,髮型現代,居然連一個飛「紅毛頭」或「陸軍裝」的男孩都沒有。即使說孩子是九十年代或二十一世紀的小孩相信也沒有人反對!在我印象中,只有坐大房車到酒店喝「綠寶」橙汁那樣的男孩才會有戲中小孩那樣的髮型。
另一個奇怪的場景是到鞋店「收片」或保護費的居然是個「鬼佬」。六、七十年代還是典型殖民地時代,英國來的洋人不管是在祖家是掃街的還是失業的,來港至少當個幫辦,手下有大量華人警察替他收片,根本不需要親自落區。至於由弟弟羅進二偷到一支米字旗也是嘖嘖怪事。港英政府跟特區政府不同,不會隨便在公眾地方豎立國旗的,深水埗大概只有差館才會掛;小孩要弄到這面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假如真的要拿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肯定容易得多;那個年頭每到雙十節,石硤尾都是一片青天白日旗旗海的。
有了這些跟六、七十年代格格不入的場口、情節,《歲月神偷》顯得有點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