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美味可口的鳳尾魚在本港陷入生態大災難,今年1月中,先後兩次在屯門河發現大量死亡。當局共撈獲950公斤死去的鳳尾魚,環境保護署化驗但沒發現中毒或受污染迹象,屯門河水質也沒有大變化,懷疑短時間內同一種魚大量死亡,殺手是天氣及溫度改變。
屯門河發現大量死魚
鳳尾魚正式名稱是鱭魚,每年春季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產卵,屯門河也是鱭魚活躍地點。鱭魚體形細小,長15至30厘米,重約20克,因尾部分叉,短呈紅色,猶如鳳尾,故俗稱鳳尾魚。牠是食用魚,也是浙江溫州著名特產,港人也愛吃罐頭油炸鳳尾魚,魚腹內多魚卵,肉質細嫩。
環保署今日向屯門區議會滙報,指在年初發現死魚期間,已沿河收集河水及死魚樣本化驗。化驗結果顯示,屯門河除水溫有改變外,水質大致正常,河水的含氧量也大致充足,水中的有機物及懸浮固體水平正常,河水的油脂、清潔劑量及其他有毒物質如氰、砷及重金屬等污染物含量相當低,或低於檢測限制。
不過,撈獲的死魚主要是鱭魚的幼魚,身長12厘米以下,在各項分析也未能找出魚類死亡原因,加上出現死魚的範圍頗大,又屬單一品種的幼魚,故環保署估計事件可能與天氣及溫度改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