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萊塢風暴 - 陶傑

波萊塢風暴 - 陶傑

生為「八十後」,很值得憐憫,因為他們無緣見識殖民地時代的雅好。
在「八十後」之中,也分為「前八十」和「後八十」──前八十,就是頭五年,即一九八○到一九八四年生的半代。這半代人,不幸中之大幸者,是一九九七年主權移交前,他們十歲八歲左右,對於香港最後的美好時光,還可能殘留一點點記憶。
譬如,末代港督彭定康,有三個美貌的女兒,像童話書的插圖般精緻,在香港住過五年。所謂八十後,在一九八○或八一年左右出生的,在肥彭治港時代,十五六歲,進入發育的年齡,應該會記得這三位金髮小公主。
一九八七、八八左右出生的,除了不知道「六四」之外,對於彭家三千金,也印象模糊。他們在懂人事之際,一睜眼就見到「董班子」站在台上天天出鏡形象平庸的一干男女了,在視覺上開始受到長期污染,我的天,命運是多麼殘酷呀。
彭定康三個深受香港人愛戴的女兒,回到祖國後各有發展。最小的一個,名叫愛麗絲,官方中文名彭雅思,讀戲劇,當了演員。
西方金融海嘯,許多演員到了印度發展。彭雅思也去了印度,加入了「波萊塢」,印度大亨投資,拍了一齣戲,叫《青春無敵》(RangDeBasanti)。
故事講一個英國女子,閱讀了祖父的日記,發現祖父曾在殖民地時代的印度當軍官,與印度獨立運動的自由戰士作戰。她帶了幾個朋友,決定飛去印度尋根,拍攝一齣紀錄片。哪知道在旅行期間,其中一個朋友飛機失事,揭發意外原因,是政府貪污所致。
故事悶不悶?悶。但電影在印度很賣座,提名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但是印度政府不滿,認為揭示了印度獨立後的黑暗面(殖民地獨立之後,如果民不聊生,自卑感是會發作的,會特別小器),許多愛國激進的印度人要捍衞祖國尊嚴。孟買貧民窟出現了一支游擊隊,得到政黨支持,暴力襲擊攝影片場,要求所有英美白人演員,不准再來搶飯碗,即刻滾出印度,彭雅思也在被恐嚇之列,要緊急撤退。
彭雅思本來辛苦在印度打下根基,還學會波萊塢的印度歌舞,一天可以賺一千鎊,游擊隊,不,恐怖份子下令,孟買這個名字,不准叫殖民地時代的Bombay,只許叫印度話的Mumbai,都乖乖照辦了,但還不行。
印度崛起了,海軍強大,還有核彈,印度憤青,不是在網上隱名瞎罵一通的,而是拿起武器,現身行動保衞祖國利益,比中國憤青有種。香港八十後的一代,想補回香港美好回憶最後一課,到深圳商場找找彭雅思演出的這齣印度戲的翻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