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層樓高孔明燈 港人等破世界紀錄

10層樓高孔明燈 港人等破世界紀錄

放天燈在台北非常流行,幾乎成為香港人到當地必玩的節目。近年,梅窩都趁農曆二月十三(今年即新曆三月二十八日)洪聖誕舉辦天燈節,藉以祈福,今年還有破健力士紀錄、高近十層樓的天燈,可惜香港法例規定並非時時處處可放天燈,想見證世紀時刻,今年必要親身入梅窩趁!

記者:梁俊鵬
攝影:周旭文、梁細權
Model:SamSha、RubyLau

諸葛亮通信器

有關天燈的發明者,一般說是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在平陽被司馬懿的軍隊包圍,諸葛亮就製作了天燈作為通信用具。天燈是以圓形為開口底部,外形則是長方形,用竹片製成支架鞏固四周。底座則設有十字形木架,綑着沾上煤油的布條,將布條燃點後,空氣膨脹,形狀馬上變成諸葛亮的帽子一樣,故天燈又稱孔明燈。

■諸葛亮的畫像,原來理想的天燈,頂部形狀就要如他帽子一樣呈方形。

■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中,也有一幕是以天燈接駁鐵鏈作引雷。

求海神賜福

香港法例一向禁止放天燈,所以只有大時大節才有機會放一兩次。台灣有熱鬧的元宵燈會,而香港的梅窩就有洪聖誕。居民可在當天放天燈與水燈祈福,今年更可親身見證約由60人合力完成、破世界紀錄的十層樓(88呎)高巨型天燈飛天。洪聖誕在農曆二月十三日,其實即是紀念洪聖大王的誕辰,他與天后都被視為海神,對住在臨近海邊、以捕魚為生的梅窩原居民來說,自然對他敬畏有加,是以居民通過放天燈形式向祂許願。台灣天燈之鄉則是平溪,清朝期間該區很多土匪,村民經過都要躲進山中,留守在村中的人見情況安全後,就在晚上放天燈作訊號,告知山上村民可以回家了,也借此報平安,而當日就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五,即元宵節。

泰人驅魔燈

墨西哥人則在每年十一月一、二日,即他們的清明節(DiaDeMuertos)放天燈。他們稱天燈為GlobosdeCantoya。相傳這個習俗在十九世紀西班牙的殖民時代由歐洲引入,作為幫先人開路的手段。日本人在距今100多年前的江戶時代開始放天燈,他們稱之為「紙風船」,在秋田縣仙北市開始流行。每年二月十日,當地人會在天燈上以「浮世繪」畫風畫上美女或風景,甚至直接寫上「盛」、「五穀豐饒」的願望。泰國天燈節稱為LoyKrathongFestival,正日是泰曆十二月十一日,相傳一位多病的暹羅公主在菩提樹下遇見佛祖,佛祖教她用水燈和天燈驅走病魔,民眾就有樣學樣,流傳至今。

■放天燈有向海神許願祈福意思。天燈每盞$88及$128

■相中的天燈已有近一層樓高,破紀錄的一個要比這個大十倍多。

■天燈節當日,可見近千盞天燈同時齊飛的壯觀場面。

■清邁最多人放天燈,還有不少出售天燈的攤檔。

■墨西哥人向來喜愛色彩繽紛,天燈也以彩色紙拼貼而成。

■紙風船在西木町特別流行,二月十日亦稱為「西木冬祭」。

梅窩水燈及天燈節一天團

旅行團舉辦期間可以親身放天燈,而全球最大的天燈由台北縣政府製作,高67呎重200公斤,紀錄至今保持近10年之久。在28號當晚,有關方面更會製作一個高88呎的天燈破紀錄。

出發日期:3月26日至29日
團費:每人$148(3月26、29日出發)
每人$158(3月27、28日出發)
查詢:21512831(尊尚旅遊)

屬熱氣球前身

點解燈會飛?天燈其實是熱氣球前身,底部有布料或蠟炬,燃燒後空氣因受熱膨脹,密度就比周圍的常溫空氣低,因而產生浮力,一般都可飛至1,000米高。約15分鐘左右,燃燒殆盡的天燈就會降回地面,一般都在距離施放地點數公里外着陸。由於天燈利用薄紙張、竹和小量鐵絲製作,所用物料不多,不會構成嚴重浪費。放天燈時應避免在側風很大的時候燃放,因為側風會將天燈內累積的熱空氣吹走,又會令火種燒到紙張,無法順利起飛。
傳統製作天燈的方法在港幾近失傳,只有少數圍村居民會在節慶時製作,不過製作方法不太難,要找地方放才是難度。

步驟

1.首先將四張大紙用漿糊黏在一起,形成筒狀。

2.頂部摺起一個三角形,剪去,留起裁出來的紙張。

3.頂部用漿糊封口,用留起的紙黏固易爛的頂部。

4.用幼竹枝圍成圓形,以鐵絲紮好。將鐵絲在圓形打結成米字形,中心扭成蚊香形狀以放蠟炬。

5.用漿糊將竹架固定在天燈底部,完成。

水燈原為先人引路

放水燈的習俗在東南亞非常流行,而在中國,宋朝時期早有記載。水燈原意是為先人引路,所以通常水燈會是屋或元寶形狀,就像燒給先人的冥鏹一樣。後來發展成為與天燈相若的祈福工具,用不同顏色的紙製或膠製蓮花作載體,人們在適當顏色的水燈上寫上願望,飄得越遠越好。泰國人則用來祭祀河神。

■放水燈時間為3月26至29日晚上6時至10時,水燈每盞$88。

■粉紅色代表求姻緣,記得在花瓣上寫上意願,再在花上點蠟燭。

祈福顏色

■紅色代表喜慶,家有喜事或特別節日用。

■黃色代表事業,越做越有前途。

■紫色代表親情,為家人祈福用。

■橙色代表財富,財氣統統入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