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鴨寮街有一個聞名全城的黑膠養父阿Paul,友好還替他在Facebook開設了粉絲專頁,集結黑膠同好。北京雜誌來港做懷舊專題,也給引介到他那裏,攝影師是個黑膠迷,聽得阿Paul說生意難做,後繼無人,說他把那些東西搬去北京,不愁沒有客源。
現在就是這樣,香港渴慕北京與上海的崛起與繁榮,北京倒會珍惜香港的慢閒與舊情懷。現實是,香港的發展步伐,這時候慢下來也不是甚麼罪過,但不宜停留在資本主義的第一階段,仍然只重物質或樓市股市等經濟因素,應該更努力發展文化事業,這才是文明城市的長遠資本。北京上海缺失的時間太多,兩者並追,加上底子不薄,很容易起飛。
這些內地年輕人的求知慾旺盛,對吸收新鮮事物充滿飢渴,幾乎是像海棉一樣吸收,有時我們當是有點過氣的文化常識,他們不僅努力接收,還添加新的角度新的意義。跟他們交流,也刺激我對舊有事物的新看法。下一輪文藝復興,我相信是在新世代中國。
說回黑膠,已經是一種品味興趣大於其他。聽黑膠變成一件有型的事,買舊式唱盤也是新興玩意,市場甚至出現黑膠變MP3的產品,不是古老當時興,而是老好品味不廢掉的話,也會催生新科技的包容兼合,並不排斥。
上次在廣州書墟,有人問Kindle或網上書店等會否淘汰紙本書或實體書店。我想,科技不是問題,最終是讀者決定一切。有甚麼樣的讀者就有甚麼樣的出版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