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扽缸時間不足 影響石油氣質素「死火的」調查放生中石化

指扽缸時間不足 影響石油氣質素
「死火的」調查放生中石化

【本報訊】今年初大批石油氣的士懷疑在中石化加氣後集體死火,機電工程署昨發表調查報告,證實中石化的青衣氣庫曾經8次違反指引規定,沉澱石油氣的雜質及水份時間不足,可能影響石油氣質素,但報告指無足夠證據確定違規與的士死火有關,放生中石化。的士業不滿報告無法找出死火真兇,令集體死火事件成為不解之謎。

中石化反擊指無根據

機電工程署署長陳鴻祥及副署長陳帆昨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調查死火事件的專家小組發現,死火事件發生前三星期,即由2009年12月10日至今年1月3日期間,中石化青衣氣庫部份「扽缸」程序不符規定。
扽缸是指氣庫接收運氣船的液化石油氣後,最少需經4小時沉降,再透過壓力排出缸底的雜質及水份。在上述期間的26次扽缸程序中,有8次沉降時間少於指引規定的4小時,最短一次只有1.6小時,中石化亦未能提供合理解釋。
他們表示,專家小組認為扽缸違規可能影響石油氣質素,但由於由氣庫至加氣站的運輸過程中還有多重隔濾設施可阻隔雜質,所以找不到證據推斷沉降不足與汽車死火直接有關。署方一直迴避正面回應會否處分中石化,只是不斷重複表示,機電署日後會加強監管。
兩人承認,1月7日起抽取了14個石油氣樣本進行化驗,結果顯示品質無問題,但由於氣站在1月3日後曾添補新石油氣,原有氣體已被稀釋,所以不能確定之前的石油氣無問題。
對於死火原因,報告只有很籠統的一句結論:「不排除死火事件是由多於一個原因造成。」
中石化(香港)油站有限公司在報告公佈後,高調召開記者會反擊。該公司董事總經理馮煉華指出,機電署專家小組的指控無科學及事實依據,他們一直是在運氣船完成輸送液化石油氣到氣庫,便立即開始計算沉降時間,全部足4小時。機電署卻要所有管道內殘餘氣體都入庫後才開始計時,遲了一至兩小時。但對於大批的士死火,中石化計劃提供協助,包括減價促銷,及對維修費作出支援。

「報告講咗等如冇講」

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的士分會主任杜燊棠表示,「報告講咗等如冇講,既冇人要負責,又搵唔到原因。」現時仍然日日有的士死火,機電署必須提出解決方案。
的士小巴權益關注大聯盟主席黎銘洪表示,調查太兒戲,顯示油公司一直無監管,「機電署係無槍警察,點去捉賊?」

石油氣的士死火調查報告結論

調查範圍:青衣氣庫
結論:中石化氣庫有8次扽缸程序少於規定,可能影響石油氣質素,但無證據引致汽車死火

調查範圍:石油氣運輸鏈
結論:運氣船、氣缸車及氣庫隔濾設施都無發現不適當運作

調查範圍:加氣站
結論:中石化加氣站隔濾設施及加氣槍都正常,亦無證據顯示氣缸底積聚物會流入汽車

調查範圍:石油氣
結論:14個石油氣樣本經化驗證實不影響汽車運作

調查範圍:天氣
結論:天氣冷與死火無關

調查範圍:的士過濾器上的雜質
結論:有雜質屬正常,只需頻密清洗

調查範圍:的士機件
結論:大部份死火的士都是本身機件故障或老化

資料來源:機電工程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