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臣九十年 - 鄧達智

拔臣九十年 - 鄧達智

上世紀二十年代殖民地政府於吾村俞喬二公祠開設「屏山英文小學」,是為首間公立學校,後於元朗凹頭建校舍校名「元朗公立小學」,而原來二公祠設施則沿用,改校名「公立達德學校」。一直錯覺它們是新界最早公立學校(私塾只算私家學堂),或許歸納為政府開辦或資助類別先河比較準確,朋友告知其母校,位於過去青山灣畔面對杯渡山,舊新墟一旁的「拔臣小學」來到3月20日舉行建校慶典,啊!九十個寒暑,當晚在何福堂操場舉行的晚會校友莫錯過。對拔臣一點不陌生,同為中華基督教會旗下與母校何福堂毗鄰,上下課必經拔臣,往昔足球場籃球場夾拔臣於中間;不少書友尤其屯門青山一帶多畢業自該小學。
創立於1920年,歷史相當悠久,原為中華基督教會屯門福音堂之啟蒙館;辦學初學生九人,隨後十年不過增至40人。那年代的青山屯門是個什麼模樣?唐朝已設墟市,青山灣作為漁港旺盛以百年計,至70年代建衞星城市始變,貫通九龍新界最古老最長的青山公路就在拔臣小學一旁。1931年學生漸增,由教友馮耀彰昆仲捐資建新校舍,取馮氏父親之名以誌,正名「拔臣學校」。同樣以人名作校名,今非昔比;拔臣與何福堂勝過今天舉目「甲乙丙丁戊會ABCDE紳士XYZ夫人小學」,十多個字的校名既冇型又無氣質也不易記響口,善心興學好心改個同學們唸來心感驕傲的名字。去時流香老村校殺得七七八八啦,拔臣健在,更慶生90歲,老校友們緊記參與共憶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