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融海嘯時代,國際資金爭相湧入新興市場,中國無疑是其中最矚目的「吸金石」。中資背景的建銀國際吼準時勢,推出「國策主導基金」,基金經理范頌才透露,因應政策變化,投資方向由去年重倉基建與地產,轉為內需與出口。記者:尹燕麗
范頌才推崇「由上而下」投資策略,先研讀國策,分析對板塊的影響,再逐漸收窄範圍至個股,再從估值、管理層選擇優質公司。
大量增持電訊設備股
他表示,基金一月大量增持受惠「三網融合」的相關行業,包括電訊、終端設備製造商、互聯網服務與移動增值服務提供商;中央1號文件鼓勵建材下鄉,故他適時增持了水泥等建材股。
同時,隨着出口復蘇及集運運價上揚,他在一月大量增持航運、港口及其他進出口相關股份。
截至本月初,基金前五大持股為騰訊(700)、光大國際(257)、達進精電(515)、招商局(144)、中國移動(941),個股比例佔整個投資組合均為4%至6%。
范頌才曾減持市場普遍看好的新能源板塊,但「兩會」力挺低碳經濟,他指出,市場開始重新注意該板塊,他趁低購回風力發電設備股及太陽能薄膜股等。同時,「兩會」期間,他還吸納受惠「三農政策」的相關股份,將國策理念推行到底。
對於去年看好的地產股,由於去年底中央頻繁打壓,范頌才年初已全數沽出,近半月來才慢慢重新增持,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樓市着墨甚少,暗示近期暫無打壓措施出台,提振內房股一段時間。不過,剛剛出爐的內地二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與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反彈超出預期,引發強烈加息預期,於是他適時沽出鎖定近兩成的盈利。
基金一年回報82%
「國策主導基金」是建銀國際在港公開發售的首個基金產品,主要通過研習中國政策,投資於在港或其他國際市場上市、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的證券及債券等。由去年1月21日成立至今,回報率已達82%,基金規模約4.5億元港幣。
建銀國際目前正在籌備第二個公募基金,仍以港股為主,但有1.5倍的槓桿效應。基金計劃投資大中華區的環保及新能源板塊,但最終仍未有定案。
「國策主導基金」5大持股
‧騰訊控股(700)
‧光大國際(257)
‧達進精電(515)
‧招商局(144)
‧中國移動(941)
范頌才簡歷
‧曾在大福證券投資部任職三年
‧現為建銀國際組合投資部投資董事、「國策主導基金」基金經理
發展神速
港成中資券商外闖平台
近幾年,中資金融機構在港發展神速,成績搶眼。建銀國際母公司為內地第二大行建設銀行(939),擁有超過14000家分行,資源、資訊優勢強大。
強大客戶資源成優勢
范頌才經常往返內地,參觀公司運作或與分行開會。
他說,政策方面經常詢問內地同事,與北京一級分行的同事合作緊密。擁有此番優勢,他自然更能洞悉中央政策,把握投資機會。
對於中資證券商來港發展,范頌才認為,此乃大勢所趨。他說,香港是接觸國際市場的最佳平台,是中資國際化的第一步。中資券商的內地背景令其擁有強大的客戶資源,在為內地企業來港上市業務中佔盡優勢。
范頌才在泰國出生,9歲返來香港,後去美國留學。能說流利英語、泰語、粵語的他,普通話也令人驚喜。他說,做「國策」基金,要了解內地,語言自是第一關。加入建銀國際前,他在大福證券投資部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