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籌人民幣盈利准直接滙港毋須結售滙 中信泰富率先受惠

紅籌人民幣盈利准直接滙港
毋須結售滙 中信泰富率先受惠

【本報訊】接近中資企業及銀行界消息透露,有紅籌公司最近獲外管局允許,就其在內地發展項目完成後,所賺取的資本增值(盈利部份),可在項目結束後選擇保留以人民幣滙出,並在港停留使用,毋須像以往般在項目結束後,須立即進行結售滙,轉為外幣滙走。
記者:劉美儀

業界指出,若有關安排屬實,意味外管局核准的跨境人民幣流動範圍,已超越目前政策容許下,僅涉及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經常賬項目界限。

可減輕滙價升值壓力

銀行界表示,現階段難以估計實質留港人民幣金額多寡,但因紅籌公司涉及的項目利潤,規模一般較進出口貿易額為大,若有關資金可以人民幣滙至本港,一則可減輕企業售滙對境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二則肯定有利於推動本港人民幣貨幣供應餘額,將顯著倍升,落實中央支持本港拓展成為中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決心。不過,現階段尚未清楚有關安排,是屬於個別紅籌項目獲特事特批的優惠,抑或是涵蓋所有紅籌以至中資企業的劃一政策。
中信泰富(267)主席常振明上周三公佈該公司業績後,同日透過投資者簡報會與分析員會晤,據悉他在會上透露,人民銀行已准許該公司毋須將人民幣先結滙並轉為港元,便可直接以人民幣滙出至本港,並停留在港使用,他指此舉對中信泰富未來經營將很有利。
紅籌企業在國內參與不少房地產及實業投資項目,按外滙監管規定,在項目完結並繳納稅款後,須即時將所得盈利及投放資本進行售滙(即沽出人民幣並購入外幣),並滙出資金;相反以外幣滙入內地投資時,則須立時進行結滙(購買人民幣並沽出外幣)。
銀行界消息表示,知悉有紅籌企業近期獲人行旗下外管局核准,日後內地項目投資結束後,盈利部份可毋須售滙轉為外幣,可選擇以人民幣滙出本港使用。

有利港拓人民幣產品

面對人民幣升值趨勢,他相信企業更願意持有人民幣,避免結售滙過程中損失買賣差價及費用,雖然本港人民幣投資渠道有限,目前只有存款或債券,但本地人民幣資金池若能一下子因中資企業滙入資金,令存款結餘飆升,對本港向中央爭取批准更多投資產品配對資產,均屬有利。
市場人士指出,以中信泰富為例,該公司在內地有不少投資項目須以人民幣支付,境外亦有不少以人民幣計價的應收賬款,如正在澳洲興建的磁鐵礦項目,投產後亦會出售製品予內地鋼廠,若該公司在境外持有一定數額的人民幣,收入及支付配對便較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