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殘運動的興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復康醫學的急速發展。由於戰後的歐美國家湧現了大量的傷殘軍人,要讓這些人士重新融入社會,傷殘復康運動便成為其中一種最具挑戰性及有效的復康手法。1984年,倫敦奧運會開幕那天,英國舉辦了史上第一次的輪椅賽事。1960年,第一屆的傷殘人士奧運會(簡稱「殘奧」)正式緊隨羅馬奧運而舉行,及後更成為世上第二大的綜合運動項目。
成績不遜健全運動員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殘奧的參加人數已由1960年的400多人大大提升至08年北京殘奧的4,000多人。參與的國家亦由當年的23個增至08年的200個。殘障類別方面,參與的殘疾人士亦由當初單一的脊椎損傷,加入了不同類別如截肢、視障、腦癱等。
運動水平方面,現時參與傷殘奧運的選手大多接受專業及科學化的訓練,他們所做出的成績絕不比健全運動員遜色。像南非的雙膝蓋以下截肢選手,他就以11秒16完成100米賽事,比現今的世界紀錄略慢2秒。另一方面,運動場上亦可看到不少嚴重傷殘如四肢發育不全、畸形或深度痙攣的人士,他們積極參與並成功完成游泳、田徑及硬地滾球等賽事。除了不同的傷殘奧運項目,不少殘疾人士亦參與其他運動項目如攀石、潛水以及跳降傘等。不管傷殘運動員所參與的是哪一種運動項目或賽事,他們所表現的,不僅是克服了身體上種種的殘障,更令人佩服的是他們所發揮的堅毅鬥志以及無限潛能。
撰文: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委員鍾惠文先生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