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牆」一詞源自於英文「Hittingthewall」,是指運動員身體肌肉和肝臟的糖份差不多耗盡,身體沒有能量去進行劇烈運動。「撞牆」的情況,一般出現於最大運動耐力項目的選手身上,諸如馬拉松長跑、長途單車或超級鐵人賽等。
出現撞牆的原因,主要是備戰不足,其次是耐力戰術上的運用失誤、或訓練量與心理質素不協調等等。撞牆的早期徵狀包括有疲倦乏力、脫水、神志輕微不清。這時候如果身體立刻得到糖份、水份和電解質的適量補充,並加以休息,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假如選手仍堅持作賽而得不到恢復,情況嚴重者可引致虛脫、休克、產生幻覺,甚至不省人事。
一般而言,透過耐力訓練人體可儲備1,500至2,000卡路里的糖份,長跑運動每小時消耗約600至800卡路里。以跑全馬42公里為例,業餘跑手較多出現的撞牆點介乎30至35公里。
若要避免跑馬拉松出現撞牆,賽前必須要有充足的長跑練習和耐力訓練。「糖原儲備」是有效的預防方法之一,於比賽日前3天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這樣做法可讓身體儲備額外約20%的糖份。自2006年前起,本港馬拉松賽的贊助商,在水站安排了運動飲料給予跑手作補充之用,這些飲料含有6%糖份和電解質,有助減低了出現撞牆。而業餘跑手更必須懂得留前鬥後的策略,如果前半路段跑速太快,能量消耗過快,也容易增加撞牆的機會。
文:雷雄德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