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劍 - 陳 雲(文化評論人)

蟑螂劍 - 陳 雲(文化評論人)

以前鄉村天大地大,屋子雜亂也不煩人,少年便以蟑螂螞蟻為伍,作勢趕一下就算。蟑螂螞蟻食的東西微小,不覺得在爭食,老鼠食榖糧甚多,而且傳播鼠疫,必須用盡方法趕絕。初中的中文老師還拿蟑螂來教學,說中文在古時不一定是單音節詞,很多名稱如蟑螂、古名蜚蠊或粵名曱甴,都是拆不開來的,有點像英文的多音節字。拜蟑螂之賜,這條語言學知識記得牢固,也感激當年老師可以在鄉鎮的課堂講高深學問。螂字仍可以拆開的,組合為蜣螂、螳螂等,但單一個螂字無義。曱甴更犀利,拆開了,彼此不成意義。至今仍記得,老師說「我昨晚見到一隻甴」的時候,連他自己也笑得人仰馬翻。
蟑螂還可以用來練劍。少年練劍,苦無對手,深夜見到廚房壁上伏了很多大蟑螂,便起了歪念。鄉村的洗澡水是用柴竃大鑊來燒的,殘燼餘湯留到深夜,令竃壁溫熱,有時寒夜我也喜歡用背脊緊貼取暖,在木頭凳上讀一兩課書,人去之後,位置便留予蟑螂。有一年學了劍術,除了斬草刺樹、擊石劈水之外,還想拿些活物來刺,豬牛雞鴨在農村是不可拿來玩的,等而下之,便輪到蟑螂。
夜裏伏在廚房壁上的蟑螂,都是老祖宗級,色黑而大。然而,不論用竹劍劈、刺、挑、點,都不能中。靜靜潛伏的蟑螂,反應最快。飛行中的蟑螂,卻可擊中。幼年讀普及的科學書,知道蟑螂腹部有氣管細毛,可以感應氣流的輕微變化而測知敵人的動作。蟑螂潛伏之時,身體架空,由六足支撐,足上滿布棘角,磨擦壁面而挪移出來的方位變化,即使懂得武功的機靈少年,也望塵莫及。蟑螂飛行的時候,兩對翅膀拍擊空氣而產生的挪移能力有限,不能快速改變飛行軌跡,反而容易被竹劍擊中。一動不如一靜,道家之學,就如此領會了。
屋子閣樓上也住了蝙蝠,聽聲辨物,飛蹤飄忽。蝙蝠是夜出早歸的,也有蝙蝠睡過了鐘,深夜關門了,想飛出屋外覓食,苦無門戶,便亂飛亂闖。一次醒來,拿竹劍來打,竟打倒在地,有些不忍。後來見蝙蝠在深夜要外出,便打開窗戶,形成直角,使之可以出入自如。斜開的窗,蝙蝠是飛不出去的,撞一下玻璃,又反彈回家。
中年之後,住在城市,蝸居不夠住,蟑螂便顯得討厭。城市的蟑螂易打,若手邊恰好有用過的厚紙巾,徒手捻了紙巾,也可捉拿捏死。也許很多蟑螂都中了油漆的甲醛毒或家具的防蟲劑,反應遲鈍。夜裏小孩在客廳見到蟑螂,大呼小叫,我自書房脫了拖鞋衝出,在蟑螂走到櫃縫之前,也可將之擊中。城市蟑螂只好怪罪於鄉下的蟑螂祖宗,將我的打擊功夫練得精巧。然則,不能死在劍下,始終不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