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月份的通脹數據高於預期,加上貿易等數據顯示內地經濟活動持續增速,令市場對加息的憂慮上升。及後部份官員相繼發表「降溫」言論,顯示當局或希望為加息預期消消氣。我們認為中國短期內加息的機會不大,維持第3季重啟加息周期的觀點不變。面對下半年息率或會上升,投資者可如何部署?
上星期中國公佈2月份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及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分別上升2.7%及5.4%,兩者均高於市場預期。數據公佈後,投資者憂慮當局或會加大退市力道,包括進一步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或提早加息。
為緩和加息憂慮,及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通脹率變動與央行預期相若。副行長蘇寧亦指出,投資者不應簡單地將2月份通脹數字與去年同期比較,若要得出較合理的結論,扣除季節因素後作按月比較或更可取。他們的言論或是希望減低市場的通脹預期。
通脹壓力仍屬溫和
事實上,上月內地通脹急升,主要是由於春節期間食品價格上升,食品以外的物價水平則未見大幅上升。若與04至05年及07至08年的通脹高位比較(圖),現時整體內地的通脹壓力仍屬溫和。此外,以年初至今計算(包括1、2月數據),內地平均通脹為2.1%,低於早前總理溫家寶指出的3%通脹率目標。若與1年期存款利率2.25厘比較,實質利率仍為正數。
由於現時通脹壓力溫和及實質利率維持正數,當局未必需要急於加息,否則在中美息差擴闊的情況下,或會吸引資金流入,增加未來通脹及資產價格的上升壓力。我們預期,中國或會利用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行票據及繼續限制貸款速度,從而回收市場上的過剩流動資金,並於下半年才重啟加息周期。
展望後市,經濟動力增加、盈利回升及估值合理均為中資股的有利因素。現時MSCI中國指數的預測市盈率為13.8倍,顯著低於07年高位31倍,亦稍低於MSCI亞洲(不包括日本)指數,顯示估值並不昂貴。當市場對中國退市的憂慮減退,中資股有機會重拾升軌。
行業部署方面,參考04年時的經驗,在首次上調銀行存款準金率及首次加息期間,能源石化股、保險、公用事業及公路股表現相對出色。此外,近月備受集資陰霾拖累的內銀股,投資前景正在改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預測市賬率介乎1.5倍至2.2倍,顯示估值或已反映部份不利因素,加上部份內地銀行相繼公佈集資計劃,集資情況漸趨明朗化,投資吸引力有望增加。
張敏華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