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不甩」之禁忌 - 李碧華

「糖不甩」之禁忌 - 李碧華

喜歡吃日本的「團子」。其實不過是在炭火上烤熟的糯米丸子,特別在於沾上的甜味醬油,每家味道不同,「味自慢」成招徠特色。有做成三色的,除白色外還有青和粉紅,綠茶和櫻花口味。
一日在港島一家著名的甜品店,點了薑汁豆腐花番薯糖水桑寄生蓮子蛋茶,我們還想吃「糖不甩」,傳統民間小吃,充滿鄉土氣息。同日本團子一樣,糖不甩亦是糯米粉做的丸子,不過沾的是糖醬,很原始。也有在香芝蔴、花生碎、沙糖上滾動,沾餡在外。聽說老人家還撒芫荽作配料,這個我沒嚐過。
有古老傳說,從前流行「相親」的日子,初見選擇茶樓酒館或上門拜會,款客時忌以此食作招待。因為帶個「甩」字,怕影響婚事。
奇怪,怎麼會忌諱?它明明喚「糖不甩」,既甜蜜,又黏成一團不分離,「不甩」並非負面,誤解了抑或以訛傳訛?相反,我認為此名十分吉利呢。
於是我們便推測一下,何以成為男女之間禁忌?若真的不詳,應是沾的動作,有「滾」的意味。又,市井俗語,把英文blood唸「拔甩」諧音,因此不願愛情帶着血腥吧?
吃甜品吃出疑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