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把脈:香港很環保! - 鍾維傑

樓市把脈:香港很環保! - 鍾維傑

相信很少人會將密集的香港和環保一起聯想,相反低密度城市才令人覺得「青綠」,青草樹木多又倍感環保。這亦解釋為甚麼環保標誌皆以青綠樹木為主。
近年香港城市建設,加入了低密度及環保概念,如限制半山區地積比率,或高度限制,建築設計上多了節能措施,加上公眾對屏風樓之厭惡,不難明白對低密度之好感。

密度低大自然面積小

然而,上述可能包涵着低密度等同環保之錯覺:
(一)假設香港所有家庭均住獨立平房(detachedhouses),單是住宅地段便佔全港約三分二土地面積,若每地段平均25英呎闊乘150英呎深,家庭數目近210萬,未計所需道路或其他用途物業。當然現實沒有全市住宅皆為獨立平房的例子,但誇大計算顯示城市密度高低對土地能否保持較多「大自然」面積甚關鍵。密度越高,所需「建設用地」越少,保留大自然也容易些,相反密度越低所需用地越多。
(二)密集城市有更齊全公共交通系統,有機會令公眾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公眾選擇採用公共交通工具,不但省錢省汽油,更因比自己駕車方便。香港僅約五分之一家庭有私家車,除「養車難」,公共交通系統齊全亦是原因。
美國亦一樣,密集之紐約市,平均每家庭擁有少於一部車,但其他不密集城市,每家庭擁有三部車屬平常。試問哪個城市較環保?

面積大耗用物料多

(三)密度低住房單位面積自然較大,每單位會用多了資源,包括建材、能源或日後維修。
紐約市平均每家庭只住1000方呎住宅,其他不那麼密集之美國城市,住房隨時以二三千方呎計,若一切均等,哪個住房可用少些建築物料、能源、維修?就算紐約市住房設計用料沒環保大屋的環保,但環保大屋會否因體積大,令所用物料和能源總量,比不環保的紐約市住房高?密度低未必出現較大面積單位,但本港低密度有助增加地段之「豪氣」,這需較大面積單位才能襯托。
(四)純以城市人口密度計,香港高但非極高,本港有近1100平方公里,以700萬人口計,每平方公里約6400人,當然不算低,但和不少密度高城市相比,小巫見大巫,起碼鄰近之澳門,以數萬人一平方公里見稱。
香港環保與否,非關密度高低,而是意識和是否有意之考慮,是可以坐「食油」汽車而選擇不坐的挑戰。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