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顯然源自美國前總統布殊那段名言:「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我現在就站在籠子裏與你們說話!」
沒錯,「我站在籠子裏與你們說話」,這樣的情境我們也常常可以在相關的電視新聞畫面中看得到。可以撇開歐美那些民主法制國家不談,即便在我們周邊,比如在日本國會、在台灣立法院、在香港立法會,類似鏡頭幾乎就是家常便飯了;有些時候還表現得更為激烈一些,比如台灣那裏就常常出現立法委員互相扭打的場面。但無論怎樣,在這些爭執、爭吵、激辯,乃至「動拳頭」的背後,無疑就是大家政見的紛爭、權力的行使和民主的具體表現(暫不論其言行是否文明);這一切如果從民主協商政事這個角度去看,似乎就可以這樣說:其情形越是激烈,就越是大家對政事負責任的表現,雖然有時也伴有不雅行為。
是誰「站在籠子裏」
現在可以把話題扯回到內地的政協和人大會議上來。毫無疑問,彼情彼景就絕談不上甚麼「我站在籠子裏與你們說話」,反之或許也不算誇張吧。這一點我想也用不着多費筆墨,因為「人大舉手」、「政協拍手」,人大主要是「唱讚歌」,政協基本上是「清談館」,這些嘲諷、揶揄就足以說明問題。我們不敢「奢望」在人大會議上會出現肢體語言,即便是有些代表偶爾出現反對聲音、投下反對票這樣的事情,都會成為新聞媒體的追逐熱點,甚至以醒目標題加以導讀,這也從反面說明,不同聲音並不那麼容易出現。人大會議由於代表數量太多,因此就各省分組討論,而媒體曾有過這樣的報道,廣東代表鍾南山指出,「我觀察了一下分組討論,領導不在的時候代表們發言挺多,而且講得很深。領導在的時候,很多代表,大部份時間用來講報告怎麼好。十分鐘的發言,八分鐘用來對報告、對自己歌功頌德。講完了時間也到了,來不及講其他內容。我感覺很不好。」想想看,此情此景,是誰「站在籠子裏說話」?是代表還是領導呢?
創造監督政府條件
「我站在籠子裏與你們說話」,那麼,籠子內外的人如何才可以各就各位呢?以我們人大的現實情形來說,筆者以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有三。一是立法與行政不可混淆,即不能既是官員又是代表,自己監督自己;二是要推動人大代表專職化,因為專職也不一定能夠做得很好,遑論兼職;三是人大代表也要設定年齡上限,以避免把人大搞成大家說的「政治養老院」、「退休高官俱樂部」,其實這就是一則笑話──六十五歲到了省部級領導的年紀上限,那麼立法機構那裏就可以不論老少都來「混日子」嗎?溫家寶總理前幾天的政府工作報告說,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我想,上述這三個問題如果可以得到解決,或者逐步得到解決,就是為「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