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及他的民主黨政府雖然一再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雖然不斷表示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堅定的盟友,但從近期連串事件來看,鳩山治下的日本開始放棄過去自民黨政府一面倒遷就美國的政策,日本跟美國的關係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
有兩個明顯的例子說明這樣的趨勢。
其一是冲繩美軍基地搬遷問題。冲繩普天間基地駐有一萬多名美軍,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海外基地,可以讓美國在二十四小時內調動相當軍力回應亞太區的突發事故。但是,日本民眾特別是冲繩島居民對這個龐大的美軍基地越來越不滿及反感,並積極向日本政府施壓。到○六年,當時的自民黨政府跟美方達成共識,把基地的規模縮小,把過半數海軍陸戰隊調到關島,並把基地遷至冲繩島較偏遠的地方。
到鳩山政府去年上台後,美國一再催促日本落實協議及就搬遷基地作實質規劃;總統奧巴馬在訪問日本時更親自向鳩山提出有關議題,並得到鳩山保證會盡快處理。可是,鳩山政府實際上卻一再拖延,不久前更宣佈要拖到五月份才作決定。要知道過去自民黨政府對美國言聽計從,不會拂逆美國政府的意思;現在鳩山政府居然無視美國總統及軍方的壓力,不給奧巴馬面子,遲遲不肯落實遷移基地計劃,這樣的變化實在不能算小。
另一個例子是前幾天日本政府公開承認日本跟美國有秘密協議,容許美軍戰艦攜帶核武進入日本港口。戰後日本政府都堅持日本厲行無核政策,包括不准核武進入國境。可實際上載有核武的美軍戰艦其實不時進出日本港口;直到九十年代初美軍不再讓戰艦裝載核武,這個破壞無核政策的做法才告一段落。從軍事上來看,鳩山政府披露過時的協議沒有甚麼實際影響;可從政治上來看,踢爆秘密協議不僅對自民黨造成打擊,令美國政府尷尬,更將損害美國、美軍在日本公眾心中的形象。假若鳩山政府真的像過往的日本政府那樣重視日美關係,這類削盟友面子的事肯定不會出現。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內部對新政府也有點老鼠拉龜,無從入手。有官員建議直接跟民主黨幕後主腦小澤一郎對話,摸清底細,有官員則認為鳩山不是小澤的傀儡,不能繞過他解決問題。單單是這種溝通不暢的狀況也足以反映日美關係正處於戰後的低潮。
短期來說,日美兩國既有軍事同盟關係,經濟、戰略利益又相當一致(平衡冒升的中國),雙方戰後長期建立的緊密關係不會全盤瓦解。但從鳩山、民主黨力求變革及振作的姿態來看,從日本民眾越來越抗拒大批美軍駐紮日本的情況來看,日本政府在未來肯定會更有主見,更敢於自把自為不會乖乖跟在美國後頭。整個亞太區形勢及勢力平衡將因此有重大變化。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