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過:「雖然外交壓力越來越大,但人民幣的升跌,不但關乎中國的出口企業,也是要保護一些正在改革中的行業,是經濟體制全面改革重要的一環。除非低人民幣滙率引致的通脹太大,否則,中國未必會讓人民幣升值。解決全球經濟失衡,改善中美逆差,不一定要人民幣升值,另一個辦法是提高中國工人的工資,可收一箭雙鵰之效:既可改善中美逆差,也有助擴大內需。」在兩會之後,這個趨勢可能更明顯。
中國銀行分析師石磊有類似的觀點:「前期市場高漲的人民幣升值預期,在本次政府工作報告發佈後,應該低頭認輸了。2010年報告中有關人民幣滙率的直接表述為『繼續完善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滙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在2005年、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曾出現這一表述……筆者發現,凡是出現這一表述的年份,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幅度都不大。」
控制通脹最後手段
中國現在的主要考慮是保增長、穩民生、調經濟,所有的經濟金融政策皆是達到這些目的的手段,包括滙率。
現在最不確定的因素是通脹。提高中國工人的工資,能有效減少中美逆差、擴大內需,進一步穩民生,但問題是會加劇通脹的壓力。通脹是今年中國的頭號經濟敵人,所有經濟學家,包括很多領導人也公開承認,中國去年的救市手段,所謂「天量信貸」及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過量一點──因中國跟美國不同,美國有泡沫爆破,中國沒有,但中國落藥的份量,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通脹預期越來越高。
兩會之後,確定CPI增長目標上限3%,比市場預期低很多,也就說明中國政府打擊通脹的決心。暫時來看,中國打擊通脹,主要仍是以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包括再貼現政策、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等傳統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我相信這些貨幣政策,配以簡單的行政手段,已可大幅減少信貸,控制通脹。不過,要留意的是,如果貨幣政策和行政手段對實體經濟影響太大,我不排除中國會透過人民幣升值,作為最後的手段去控制通脹。
國際化須戶籍改革
最後要提的是戶籍改革跟人民幣的關係。這個議題比較少人留意,有社論談到「歐元危機是人民幣國際化最佳教材」,認為希臘危機的最大教訓,是中國應在區內催生一家亞洲的IMF。
我不是不同意,但認為歐元危機的最大教訓,是要一個穩定的貨幣,整個貨幣地區必先有經濟的融合,包括工人的流動性,比方說,工人在美國加州失業,可以到紐約找工作,落地生根,在希臘和歐洲就不成,而在大陸,因為戶籍制度,這也未必能實現。戶籍改革,是人民幣全面國際化的必要條件。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