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出了一本書,書名很好笑,叫做《中國的領導人怎樣想》(HowChina'sLeadersThink)。
中國領導人內心怎麼想,連他們自己彼此之間也不知道。回答這個問題,非要浸淫於一部中國通史,另精研朱元璋、史達林、毛澤東生平,方可管窺二三於皮毛。
揣摸上意,是中國生活的常態。周恩來的下半生,就是耗費在猜揣「毛澤東在想什麼」這上頭。猜揣上意,本來沒有問題,釋迦牟尼拈花不語,侍立一旁的迦葉猜到了師父的心意,微笑起來,這一揣摸,就成為千古佳話。
為什麼?因為拈花微笑的揣摸,是真善美的傳導,釋迦的心意,是一種正能量。毛澤東的「天威」,日夜算計着「階級鬥爭」,猜疑忌恨,造成恐懼的龐大磁場。恐懼和仇恨是一種負能量,周恩來不停揣摸毛澤東在心裏想什麼,在痛苦中活活折磨死。
不要以為揣摸上意一概要不得。年輕人跟從一個智慧型的老闆,或遇到一個優良的伴侶,揣摸上意,大有得益。華生醫生時時揣摸福爾摩斯的思路,鄧小平打撟牌,萬里做他的牌搭子,統治國家,就少了許多嚕囌。
最近我不知好歹,問查先生一個小問題:是不是很討厭雍正?查先生的小說系列,以《書劍》的乾隆始,以《鹿鼎》的康熙終,二十年創作,無一字提到雍正,我猜想閣下對雍正很反感。
查先生笑笑,說:確實不喜歡雍正,雖然,不是什麼bigdeal,我猜對了。金庸不喜歡雍正的原因,可能是雍正與查先生的祖先有文字獄之仇。但是,追問下去了,金庸小說,作者的人生觀都體現其中,有的是原則,有的隨着年歲有所轉變,不必太多說白了的詮釋。
查先生從來不需要理論,正如麥理浩治理香港,也沒有什麼思想學說。七十年代,是香港的黃金時期,那時做政府的公務員,最高領袖是麥理浩,香港充滿活潑的正能量,民間有許多實幹的事業家,他們不喊口號,不兜售理論,大計都不會公布天下,他們心裏想什麼,在行為的作品裏,三十年之後回首,智慧都閃爍在時間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