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活法與死法 - 李怡

不同的活法與死法 - 李怡

北京工商聯副主席張傑庭在兩會期間,叫人趕快買樓,說「北京住房的平均價,未來兩年要漲到每平米4萬元(人民幣)」。記者問:「那老百姓怎麼辦呢?」張回答:「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政府有政府的活法,有錢人有有錢人的活法。」他此言一出,全場鴉雀無聲。
鴉雀無聲並不是大家都認同了他說的話,而是對他的冷漠涼薄的話,已經無話可說了。
每平米漲到4萬元的房價不是老百姓所能選擇的「活法」,而只能是政府和有錢人選擇的「活法」了。
友人傳來一個「中國式奢華」的網頁,上面有宛如美國白宮一樣的各省市備極奢華的辦公大樓。那是政府的活法。有造價500萬元似溶岩洞景區的廁所,有12輛加長林肯車、20輛黑色奔馳組成的超豪華婚禮車隊,有19.8萬元一桌的超豪華年夜飯。那是有錢人的「活法」。有錢人還有不一樣的「死法」,廣東開平縣一座個人擁有的墓地,佔地2畝多,內有牌坊、涼亭休息區、人工河。
老百姓的活法,就是「蝸居」,就是「有錢吃飯,沒錢吃菜;有錢吃菜,沒錢吃飯」。就更別提窮得已經沒有「活法」(沒法活)的百姓了。
不久前報上讀到一位奧地利47歲富豪KarlRabeder,把豪華住宅、農舍等變賣,將身家全數捐出做慈善事業。觸發他這麼做,是因為他數年前在南美和非洲見到當地人過的貧窮生活,「我覺得我的財富和他們的貧窮是有聯繫的。」
我想,很少富人會覺得自己的財富與遠在另一個洲的貧窮,有什麼關連。我不富有但生活算富足,去年的印度行,也略有那種罪咎感。而在大陸,則老百姓的活法肯定與政府、有錢人的活法是有聯繫的。那裏的富人沒有罪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