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比《拆彈雄心》更動人的場景 - 盧峯

探針:比《拆彈雄心》更動人的場景 - 盧峯

這邊廂,講述美軍在伊拉克拆彈事蹟的電影《拆彈雄心》橫掃奧斯卡頒獎禮,導演嘉芙蓮碧格露大出風頭,名利雙收。那邊廂,成千上萬伊拉克平民頂着一浪又一浪的炸彈威脅(有的甚至在炸彈爆炸中喪生),有秩序有尊嚴的走進票站,投下他們得來不易的一票。相比之下,伊拉克人民的「演出」更讓人感動,更難能可貴;伊拉克人民排隊投票的場面比任何最佳電影的精采片段更撼動人心。
美國○三年出兵伊拉克的決定着實有很多可議、可疑的地方;負責整個軍事行動的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低估行動的難度,低估軍事行動需要政治策略配合也令美國及伊拉克人民付出重大的代價,到今天還未能付清。但是,經過六年多的堅持,經過六年多的沉着忍耐,民主選舉終於開始在伊拉克這個包含了不同種族、宗教派系、部落的國家生根,終於有些瞄頭。至少,伊拉克人民不再把投票視為舶來品或硬塞在他們頭上的東西,而是他們不能被剝奪的權利,是值得付出生命去堅持的基本權利。
對於像香港之類的太平盛世,在選舉中投票是正常甚至有點沉悶的事,基本上沒有排隊的人龍,沒有激烈的拉票,頂多有人在票站外喊喊口號而已,誰也不用擔心出甚麼意外,更不用擔心人身安全。但在伊拉克卻不同,一些部落或武裝組織根本不希望局勢安定下來,根本不想出現一個穩定及得到人民接受的政府,只希望趁亂渾水摸魚及繼續割據一方。任何可能重建伊拉克政治秩序的努力及行動都受到他們抵制及攻擊,包括炸彈、火箭炮攻擊。○五年伊拉克第一次國會選舉,不同激進組織及武裝派系發動了過百次炸彈襲擊,造成數以百計平民死傷。
五年之後,伊拉克舉行第二次國會選舉,武裝組織再次發動近百次炸彈、火箭炮攻擊,單在巴格達就至少炸死三十八人。可是伊拉克人民沒有被嚇倒,也沒有被上次選舉後政局沒有明顯改善而灰心退縮,仍然踴躍走到票站投票。上一次杯葛選舉的遜尼派信徒也改變了態度,積極參與選舉,希望選出代表進入國會,平衡什葉派政黨的勢力。換言之,政府的無能,政局的持續動盪,炸彈的致命威脅都不能動搖伊拉克人民對手上一票的執着,都沒有令他們放棄得來不易的投票權。這怎不讓人感動及佩服呢?
事實上很多回教國家由於政教不分,加上石油財富由皇室或少數人壟斷,開放的政體、民主政體不易生根茁壯,又或輕易被野心軍人推翻。伊拉克從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後就長期受強人專制統治,一般民眾只能乖乖認命接受。現在伊拉克人民至少有機會用選票表達意見及決定國家前途,至少願意透過議會而不是槍炮解決彼此分歧。這肯定是向前邁進一大步。
但願這一步能走得穩,能走得好。只要走好這一步,美軍便沒有理由再留在伊拉克,伊拉克人民便可重新當家作主。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