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從馬英九當選總統以來,到今年二月底總共有過四次小的選舉,都是現任立委違背法律辭職,或遭法院判決當選無效後的補選。不太重要,但有象徵意義。
國民黨除了在台北市大安區立委李慶安因雙重國籍案下台,補選還是國民黨勝出外,其他的補選都敗北,七席補選立委民進黨拿下六席,國民黨僅在藍營鐵票區──花蓮險勝。由於花蓮一向國民黨佔絕對優勢,這次民進黨只小輸幾千票,是歷來藍綠最接近的時刻,嚇出國民黨一身冷汗。雖然國民黨在國會席次上仍有絕對優勢,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對今年年底的五都選舉(註)應有骨牌效應,而五都選舉又會對二○一二年總統大選產生連鎖反應,因此藍營相當焦慮。
國民黨須拿出政績
二月二十七日的四席立委補選,國民黨兵敗桃園、新竹、嘉義。對於國民黨的失敗,從宏觀到微觀的詮釋包括:執政績效不良,政策失誤連連,地方整合做虛功,藍營分裂投票,文宣未能擊中要害,候選人的在地魅力和人格特質不足,買票行為大減等等,於是藍營選民不願出來投票,導致國民黨戰敗。
其實,地方小選區制度本身的選戰,不太與宏觀政績及政策面有關,而與買票和個人感情關係比較有關。政績不好是選敗的充份條件,而非必要條件。當檢調和法官對賄選者毫不客氣時,再加上馬、金真的嚴厲禁止賄選,那些被多年來買票寵壞的選民就不投票了。此外,黨內又不團結,怎可能不失敗?何況民主國家執政黨經常在地方選舉失敗,是選民補償與失望心理造成鐘擺效應的結果,並不稀罕,國民黨不必懷憂喪志。
接下來的五都選舉和總統大選,則是大選區角逐,政績和政策將扮演關鍵性角色。選民會意識到嚴重性,投票率一定高於立委補選。如果民進黨因兩次小勝而成為驕兵,國民黨卻大打哀兵牌,形勢反對國民黨有利。民進黨千萬別贏得戰役,卻輸掉戰爭;國民黨則須拿出政績和改革來爭取選民的認可。
有人說,這兩次立委補選,投票率低,只有三、四成,是「少數決定多數」的畸形現象。錯了,在民主社會不投票也是一種民意表現,應當看作是一種投票方式。不投票是變相的投反對票,是另種投廢票的方式,表達的是消極,不滿和隱忍。在台灣,就是比含淚投票更消極的表現不滿。這應算選舉行為裏的有意義表徵,不能自欺欺人地認定是少數決定多數;而仍應看作是多數擊敗少數。
民主發展史也指出當民主生活成熟後,政治冷漠將長期出現;不再是剛從威權獨裁解放出來狂熱選民,積極參與政治而造成參與爆炸。選民在歷次選舉中逐漸失望,逐漸麻木,逐漸不相信政客,也看清了政治面紗後的庸俗本質,冷漠就是必然的情緒出口。冷漠也造成政治的僵滯與平靜,而後者正是台灣所需要的。
用冷漠來自我治療
台灣民主化以來,選舉多如牛毛,屢屢過度動員,人民終於疲勞反胃,用冷漠來自我治療。不過,台灣選民很聰明,知道立委補選不過是「一塊蛋糕」(小事一件),不投無妨;但對五都和總統大選,他們就會打起精神用選票來表達自我。
(註:所謂五都選舉是把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台中縣市合併、台南縣市合併、高雄縣市合併,都升格為院轄市,再加原來的台北市,共五個都會,今年底選市長,被看作是總統大選的前哨戰。)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