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悲觀.後悔.高追 - 利世民

利字當頭:悲觀.後悔.高追 - 利世民

2003年:「有成十萬個負資產,市道咁差,我真係唔敢買。」
2004年:「個市啱啱好番小小,都係睇定啲。」
2005年:「話唔定係虛火呢?等!」
2006年:「早兩年都唔買,唔通家買咩?跌啲先買啦。」
2007年:「唉,沙士咁平都唔買,跌啲先買啦。」
2008年:「金融海嘯殺埋嚟喇!跌啲先買啦。」
2009年:「點解啲樓咁貴o架?」
2010年:「政府無能!」
悲觀的人,看置業和其他投資都是一樣。價格平時,市道必然淡靜。靜極思動,又後悔沒有趁低吸納,主觀願望等下個低位。升勢已成,更加後悔。直到親眼見到身邊有人袋袋平安,忽然間,這些悲觀的人,心底莫名其妙湧出一股力量,就這樣豁了出去,在其他人手中接過大市的最後一支火棒。
經歷過08海嘯,銀行被三申五令,不可以在門市推銷金融投資產品。就算海嘯前,也有「價格可升可跌」的例牌對白,可是,當話題是香港人,不,應該說是絕大多數香港人,一生最大的投資,任何人都可以享受完全放任的言論自由。遠一點,有前特首董先生叫香港人放心買樓,回歸13年過去了,大家又忘記了痛楚,上車很難舊調重彈,權貴都忽然說要復建居屋。
是上層結構對和諧的了解吧!年輕人置業後便會安份守己,80後的忿忿不平也自然迎刃而解。想法的大前提,是他們在上車後能夠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否則,在晦明晦暗的衰退中,才發現居者未有其屋,補地價的一筆付不起,也沒有買家會付,殼,想賤賣也不成。每月按揭供不起,家,最終歸銀主。怨氣,只會繼續。

唯一清醒的做法活化居屋

政府有責任,令窮苦大眾不致流離失所,這句話還有點根據。不過,政府幫年輕人置業上車,已經超越了福利,變成socialengineering了。下一步,難道是在不景氣時幫他們供樓嗎?居者有其屋,入場費的確低,可是離場的成本卻不低。曾俊華提出活化居屋二手市場,是當下這紛亂的環境中,唯一清醒的做法。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