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反高鐵,觸發政府要與八十後對話熱潮。運房局開facebook三小時讓網友留言發表意見,成為近期網絡界的最大笑話,反映政府對互聯網應用是何等陌生。稍為年輕的高官,特別是要做群眾工作的副局政助,對網上世界比較熟悉,自恃藝高人膽大,也開了個人的facebook,讓「朋友」留言,與網民對話。
官僚思想一向如此
不知是因為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背景決定思考模式,一位政治助理竟然在自己的facebook開了一條這樣的問題:「搞對抗的人士要如何才會接受我的邀請,坐下一起溝通?」題目一出,登時群情洶湧反應熱烈。
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明白問題出哪裏。用「搞對抗的人士」,來形容不同意見的非親建制者,這並非甚麼「開口夾着脷」,而是反映了官員深藏在潛意識裏的慣性思維,不經意的說漏了嘴,又或沒經大腦寫了出來,才是最真實的想法,無論如何辯解,即使知錯修改,已經無補於事。
官員的思維邏輯是這樣的:政府永遠正確,持不同意見者出來抗爭,就是搞對抗。非我即敵,界線是非常清楚的,要麼你就站到我這邊來,要麼你就變作「搞對抗的人士」,兩者不能搞亂,絕對不可混淆。這不是用詞適當不適當的問題,而是官僚的思想一向如此,無論裝扮得如何政治正確,一不留神,尾巴就會露出來。
敵我思維模式,充斥着官僚系統每一個角落,幾乎俯拾即是,例如官員將泛民叫作「反對派」,例如特首將不同意見視為「噪音」,都相當有代表性。最近舉行的青年高峰會,是另外一個典型例子。
青年高峰會停辦了幾年,上星期重開,份外矚目,有失業青年掟鞋,有八十後九十後示威,有年輕人在場外舉行另類峰會,更有會場內的同學,指摘組長多番「勸喻」,語帶恐嚇,要求修改發言內容。
只要自我感覺良好
今次青年峰會,相對以往幾屆,已經相當「穩陣」了,找了十八個青年組織協辦,大部份都是制服團體。有人笑說制服團體早已被制服,只懂乖乖牌,當然會聽令行事,不會出亂子。高峰會的題目,保險系數爆燈。主題是「創建未來──青少年面對的挑戰與機遇」,四個分題:「人口結構轉變的挑戰」、「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健康與心理質素」和「多元文化及科技融合」。這些題目,全無爭議,連我這個五十後都呵欠連聲,試問年輕人如何會感興趣?校園驗毒、年輕人住屋權、三三四新學制、功能組別存廢等這些年輕人關心的話題,全都付之闕如。
安排、題目和討論模式,統統都是為了迴避爭議,將「搞對抗的人士」排除在外,或將之邊緣化。透過對話真正了解年輕人的怨憤與需要?不重要了,總之一切順利進行,自我感覺良好,就足夠了。由高官facebook將不同意見者稱為「搞對抗的人士」,到青年高峰會的安排,敵我思維模式一脈相承,試問,我們的社會能有進步嗎?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