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中國對高樓價束手無策? - 張華

探針:中國對高樓價束手無策? - 張華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最受關注的就是中央會否有甚麼新政策出台,遏止樓價再飆升,以紓解民間不滿情緒。但縱觀溫的報告,僅得寥寥幾十字談論這個今年「兩會」最熱門、全國網民最關注的問題,篇幅比談論港澳還少,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據稱,今年全國政協逾半提案,跟樓價過高有關。社會上不滿樓價升幅過快、脫離普通百姓購買力的聲音,更是高唱入雲,有關城市白領階層為買樓而付出高昂代價的電視劇《蝸居》,成為去年最熱門的話題。
對此,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四項措施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包括繼續大規模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房屋);增加中小型住宅用地的供應及盤活二手房屋市場;抑制投機性購房;加強懲罰「圈地不建、捂盤惜售、哄抬房價」。如果這就是中央來年壓抑樓市的「絕招」,國內炒家盡可放心了,其溫和程度,與去年「國十一條」相去甚遠,當時還有提高印花稅、抑制投資性購房等內容。
就連樓市是否存在泡沫、樓價是否脫離居民購買力等,溫家寶都沒說明,又怎會落重藥打擊炒風呢?中國樓市在地方政府推波助瀾下,已變得畸形地發展,泡沫越來越大,但中央對樓市也越來越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出台極具殺傷力措施,情況有點像今天的特區政府。
九十年代中,中央推行分稅制,將全國稅項分為中央及地方稅後,大部份稅種收歸中央,以致地方政府財力日漸枯竭。為此,地方政府巧立名目向老百姓收取各種費用,以致民怨沸騰,中央於是下發文件,嚴限各地亂收費。稅少了,亂收費又遭制止,地方政府只好絞盡腦汁開源,並找到現成的香港作為模仿對象。
香港稅率低、稅種少,政府透過限制土地供應,創造高地價、高樓價的繁榮地產市場。不僅政府及地產商獲巨利,經濟也受益匪淺。中國的地方政府面對香港一樣的困境,而土地轉讓費又屬地方稅種,自然走上香港的高地價政策之路。
不過,這種猶如飲鴆止渴的短視政策,後遺症很大,熾烈的炒樓風,對其他行業造成致命打擊,香港整體利益已深受其害。但中國地方政府為了追求高速發展和充足財力,又怎會理會其副作用呢?因此,國務院的「國十一條」受到不同形式的抵制,樓價地價繼續走高;而且,一旦樓市崩潰,將對整體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這就是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避而不談、僅對樓市作表面文章的底因。

張華
逢周二、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