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庭跟進浸會開刀產子 婦血崩亡

死因庭跟進
浸會開刀產子 婦血崩亡

【本報訊】浸會醫院產科五個月內發生第二宗孕婦死亡事件,一名孕婦上周三在該院剖腹分娩,誕下嬰兒後隨即大量出血,醫生即時為孕婦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並轉往深切治療部治療,前日不治。衞生署初步調查指病人在整個過程均獲駐診醫生照料治療。
衞生署昨晚公佈浸會醫院呈報一宗產後大量出血死亡個案,該署發言人稱,涉及的產婦本月2日入住浸會醫院,準備翌日剖腹分娩。當孕婦誕下嬰兒後即大量出血,醫院即時為病人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並轉往深切治療部治療,惟四天後即本周日終告不治。

個案已呈報衞生署

該院上周四已向衞生署呈報這宗嚴重個案,署方即時派員展開調查。初步調查顯示,病人在整個過程中均獲駐診醫生照料及治療,個案已交死因裁判庭跟進。該署對事件表示遺憾,並會跟進死因庭的調查。
產科醫生透露,這名孕婦開刀分娩後即大量出血,院方已急召顧問醫生為她即時切除子宮,以圖止血,故應不涉及未能即時找到醫生延誤搶救問題。相信可能因為無法止血,或因失血太多,導致器官衰竭死亡。
浸會醫院發言人回應指,一名婦人在分娩過程中死亡,但與家屬商討後,尊重家屬意見而不就此個案作任何評論,並已交與衞生署及死因庭調查。

大量出血切除子宮

婦產專科醫生靳嘉仁解釋,一般而言,產後出血超過500毫升已屬大量出血,約一至兩成產婦有大量出血危險,必須及時輸血、補充血小板、使用血凝藥物及打止血針等,一般在深切治療部治療兩日,產婦都能穩定下來。
不過,少於5%產婦因為急性大量出血,必須即時切除子宮止血;但若出血情況未算太危急,醫生會用子宮血管栓塞的療法,堵塞血管止血,避免把整個子宮切除。
他表示,本港產婦因血崩死亡的風險少於0.1%,「雖然唔少人會出血,但係如果因為血崩死亡,就一千個都冇一個,真係少過0.1%」。他估計若產婦以往曾剖腹分娩,胎盤接近上次開刀的疤痕,則有可能因為胎盤蝕入子宮肌肉,令分娩後子宮無法收縮而大量出血。其他高危因素包括產婦有凝血問題、高血壓、胎盤前置等。

蘋果資訊
浸會醫院事故不斷

近年不斷擴充產科服務的浸會醫院事故頻生,去年9月,一名內地婦人於浸會醫院誕下女嬰,但數小時後女嬰右大腿離奇骨折。去年10月,另一名33歲內地產婦在該院緊急剖腹產子後死亡,院方其後只解釋稱,事主疑因罕見羊水栓塞症去世,否認涉及任何人為錯誤。今年1月,一名新生男嬰出生三天內三度抽筋,卻一直無醫生診治,院方最後因醫療設備不足,將嬰兒轉送伊利沙伯醫院,男嬰其後證實患上腦膜炎。

私院初生嬰事故升3.8倍

其他私家醫院初生嬰兒事故同樣急增,衞生署去年接獲的52宗私家醫院醫療事故呈報個案中,19宗涉初生嬰兒,較08年急升3.8倍,另外有12宗事故涉及孕婦或產婦,產科風險管理備受公眾關注,但院方鮮有主動公佈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