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特區政府高層還以為樓市炒風只局限在豪宅或高價樓宇的話,他們實在該好好看清楚近期的物業成交紀錄。新貴豪宅固然繼續創新高,繼續動輒上萬元甚至幾萬元一呎;向來被視為中下層市民上車盤的二手居屋同樣免不了被炒風橫掃。
最近幾天,上水居屋彩蒲苑就有單位以每呎三千多元成交,將軍澳的居屋則創下十年來的最高成交價。在樓市不斷升溫、樓價節節上升下,中低收入階層市民要置業安居已越來越困難,年輕上班族要踏出買樓第一步更已成為難以達成的夢想。
正因為樓市持續發燒,樓價越來越跟一般市民的收入脫節,一些主要政黨已公開要求政府復建居屋,一些社會團體已在呼籲政府再次介入樓市,甚至一些地產界人士、商界人士也認同該復建居屋。
滙豐執行董事鄭海泉先生昨天就指樓價太高容易造成社會分化,特別會令年輕人對前景失望,故此他支持復建居屋協助低收入人士及年輕人置業。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先生也認同政府可以恢復興建少量居屋平抑過熱的樓市。
除了加推住宅地皮增加中長期私人住宅供應外,政府興建居屋直接介入中下價樓市是其中一種可用的政策工具,至少可以回應來自立法會及政黨的壓力。然而不管從往績、從效用來看,復建居屋都不能算是平抑樓市的有效工具,反而可能衍生更多後遺症及浪費,實在不應倉卒行事。
九十年代中期香港樓市開始出現明顯可見的泡沫,樓價越升越高,搶購樓宇的情況越來越厲害。當時的港英政府透過房委會開始大幅增加興建居屋的數目,又促使房協及其他機構興建夾心階層房屋,以滿足中下層及夾心階層市民的置業需求。可是,大建居屋、夾屋計劃對狂熱的樓市沒有起甚麼作用,樓價還是像坐火箭那樣直線上升。直到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資金大舉撤出新興市場,樓市才真正出現調整,樓價才明顯下降。從這樣的「往績」來看,居屋政策對樓市、樓價影響極為有限,即使每年興建過萬個居屋單位也未能令樓市降溫,更不要說只是每年象徵式復建一、二千個居屋單位了。
另一方面,就像政府其他干預市場的政策一樣,居屋計劃很容易出現時機錯配甚至幫倒忙的情況。誰都知道,興建居屋從選址到平整地盤到單位落成到出售需時至少兩、三年,即使政府在未來幾個月決定再興建居屋,這批單位也要在二○一三年或更後時間才能推出市場。對已火熱的樓市來說,二○一三年實在太遙遠了,根本不會有甚麼影響。弄的不好碰上樓市低潮,這批居屋可能被當成是推低樓市的元凶或幫凶,政府被迫再次停售,任由它們丟空生蟲,就像回歸後落成的過萬個居屋單位那樣,有幾千個單位到現時還在空置,還沒有售出。這種長時間及巨大的浪費實在不應再次出現。
當然,復建居屋可以向市場及公眾發出訊息,顯示政府重視樓市泡沫問題,顯示政府願意協助需要置業的市民上車。
問題是這些政治上的好處不足以扭轉市場的觀感,不足以彌補經濟上的代價、甚至可能再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令政府進不得,退也不能。權衡之下,特區政府還是不該復建居屋!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