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幼惠是「來復會」會長,長子何慶彤是去年不幸於西貢甕缸灣溺斃的著名兒科醫生,幼子何慶豐是皮膚科醫生,「何慶基(中文大學文化管理課程主任)是我的姪兒。」
獲小楷王美譽
來自順德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末秀才,兩個伯父分別是進士及翰林學士,母親封為一品夫人。上世紀,他在鄉間私塾飽讀四書五經。適逢抗戰,迫於從魚米之鄉順德來到香港謀生,從樂富徙置區作起點,把兩個醫生兒子養大。「我們三兄弟的下一代,不論男女都大學畢業。」自幼練習書法,於書畫界有小楷王之稱。當年「卜卜齋」教育不比殖民地教育文憑,但因為勤練詩書,寫得一手好字,順德銀行老闆一見他的毛筆字體,就請他當出納員,負責記錄銀行交收、文書賬目。
順德是清末推行「戊戌維新」的康有為的故鄉,養魚種桑養蠶維生,以文學、絲廠及金銀業聞名,何幼惠說:「廣州十三行的職員,十居其九是順德人。」順德女子在興盛的絲廠當抽絲女工,「她們收入好,在父母家食住,儲錢很多。」抽絲女工由錢生權,不甘受父權封建婚姻制度、惡家婆操控,「一是用錢賣夫姓,過門而不洞房,三朝回門不再返回夫家;一是自組姑婆屋,自設神主牌。」一群財政自主的清末女強人正是所謂的自梳女,她們之間有同性相好關係,「稱為契相知,年紀相若,志趣相投,同食同住同睡,是一種默認的伴侶,得到父母兄弟社會認許。」
小時候見證自梳女生態,時至今日,「卜卜齋」長者對現代男女關係開明,「合則來,不合則去,人生在世,最緊要開心。」他任會長的「來復會」,每星期天早上在佐敦新樂酒樓預訂兩張大圓枱,十多二十人,有男有女,討論詩、書、畫、古玉、印雕。外表「老餅」的小圈子,都是一班國學愛好者,但求互相提升,近五十年來,周日講東講西,十五年前,以《易經》周而復始之說,正式把聚會正名「來復會」。創辦人包括已仙遊的中文大學教授蘇文擢。
譜七絕悼愛兒
何幼惠去年喪兒之痛後,以六首七言絕句悼念何慶彤,其中第一首:「暮年驚有西河痛,淚下涔涔濕滿襟,仰首問天何太忍,利鋒深刺老人心。」慈厚長者幼念詩書,但從來不會強迫下一代學習古文,他看記者做筆記時,欲語還休,寫字的人好大壓力,「我個仔都係咁,五個孫都讀國際學校,中文好唔好更加唔使問!」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