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
說得好聽,現實卻是把有意監督政府的譚作人,以莫須有的罪名判刑了。
三天前,《南方都市報》的「深度周刊」,刊出「三峽庫區險境」專題,報道興建三峽水庫,大規模的開山破土加劇了地質破碎的災害,「除了產生新滑坡,還有大量老滑坡被激活。庫區新縣城,大多成為了滑坡高發區,而大量的裂縫爬上了學校和居民的樓宇……國家已投入上百億資金治理地質災害,但,險境和考驗仍在繼續。」專題拍出奉節縣幸福中學的一座天橋的巨大裂縫和錯位,看來觸目驚心。三峽工程的大興土木,與天鬥爭,更被專家指為引發了地震。儘管前年的汶川地震是否與三峽工程有關,尚未證實。
在溫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汶川地震,一味讚揚災區重建,歌頌災區人民在全國支援下如何重建幸福生活。豆腐渣學校一字不提,死難學生人數付之闕如,地震是否有預警?與三峽工程引發的地質變異是否有關?溫總不說,而這些問題也早在內地所有傳媒消聲了。內地沒有任何「監督政府」的機制,監督中國政府的功能落在西方國家與境外人士的「說三道四」了。
然而,溫總講到四川災區重建時,由於他提高聲調,示意該鼓掌了,也就引來了掌聲。依靠中國人大這個相當於國會的機制去「監督政府」嗎?溫總說要「創造條件」,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了。
3月3日,賈慶林在政協大會上說,「堅持把愛國作為最大的政治共識,最大限度地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這句話直桶桶地表示,在中共眼中,「愛國」不是一種感情,而是「政治」,而且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我們一直認為愛國是愛土地、愛人民、愛中華文化的民族感情。中共和香港愛國人士常說甚麼「血濃於水」,港澳台同胞是「骨肉同胞」,原來都是假的,「愛國」是政治,是對中共執政的認同,是擁護中共黨的政策,包括壓制異見人士,不「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的政策,直白說就是要「愛黨」、「愛權勢」。
因此,香港泛民主派一些人希望藉由港區人大、政協向中央表達港人要真普選的意願,不僅是所託非人,而且簡直是自取其辱了。看港區政協前天小組會上,藉着面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機會,紛紛唱衰泛民主派,批80後,罵公投,將社會矛盾諉過泛民,又有港區人大力倡盡快為23條立法。他們都無非是乘機會向中央「表忠」,以求得到政治或經濟的更多賞賜。
不能怪這些摧眉折眼事權貴的人大政協,因為他們的政治地位非來自民選,而是來自中共的賜予。向權力來源效忠自是應有之舉。
至於賈慶林呼籲港澳政協「密切同港澳重要政團、社團和各界人士聯繫,不斷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國愛澳力量。」意思也不是要他們真正去了解並向中央反映港澳市民意願,而是要他們爭取更多人「愛黨」。
昨天在港台節目《左右紅藍綠》中,有時事評論員認為中共近年加強了對宗教、互聯網、維權人士和非政府組織的極權嚴控。他的觀察是對的。但他的結論是,在中央對港政策從嚴不從寬的情勢下,香港人「用對抗來爭取民主,恐怕是錯判形勢」,卻是屈從現實、罹患軟骨症的看法。且不說五區補選是否就是對抗,倘若凡是中共視為對抗的行動都不可行,那麼港人只好節節退讓,拱手讓23條盡快立法了。
在「愛國」是政治的詮釋下,一味向極權者靠攏和乞求,就會有出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