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個多月來網上熱議,全國十一個省市十三家報紙選定在全國兩會前發表共同社論,主張人民應平等享有憲法所保障的就業、醫療、養老、教育、遷徙等公民權利,但由於戶籍制度歧視農戶,滋生腐敗,民怨四起,因此呼籲政府逐步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取代二元戶籍制度,最終消除自一九五八年《戶口登記條例》以來的一大弊政(原是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的重要工具)。
製造不平等怨聲載道
先回顧一下目前中國的戶籍制度。此一制度產生了兩類不平等現象:一是農民與城市居民地位不平等;二是本城市居民與其他城市居民地位不平等。根據現制,上述兩類「外來人口」應申領暫住證,接受監督檢查。夫妻分居兩地,父母子女難聚。沒有本市戶籍者難在本市找到工作。本地院校也往往優先招錄本地學生。非本地家長更要為學童向學校支付高昂的借讀費或贊助費。養老保險和醫療福利都沒有提供給外來人口。非本地中學生參加高考,非本地人民辦理護照和通行證,都必須返回原籍地。更重要的是,這兩類外來人口往往在城市中為數眾多,民眾心有不平,厭惡分級分化,面對貪污腐敗,錢權後門大開,當然怨聲載道,隱伏社會危機。
當局知道問題嚴重,在五年前啟動戶籍改革,但進度緩慢,並出現兩種不同意見。
一是從「維穩」的管治角度看待戶籍問題。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上月中旬《求是》刊文指出:為了「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就要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模式。有人猜測,這一說法意味着今後只要在城市有職業,有住房,就可取得戶籍。這種類似當年上海「藍印戶口」的改革方向,不會改變目前國內戶籍制度管民牧民、限制民權的本質,只是放寬了取得特權(城市戶籍)的資格,產生更多特權人士,滋生更多貪腐苗頭。況且,多數外來人口根本沒錢置產,工作也不穩定,又憑甚麼來「轉正」?歧視完戶籍後,還要歧視貧窮,民怨當然難消。
莫以維穩抗歷史潮流
另一種意見是從「維權」與自由、民主、平等的憲政角度出發,要求逐步引入人口信息登記制度,先在中小城市試點,定下時間表和路線圖,逐步推展到全國城市,終極取消戶籍制度;至於農地制度下農民身份和社保資格的確認或轉換,完全可以分開處理,平行改革,不宜混淆。這才是「特權退一分,民權進一分」的循序漸進思路,原則上值得支持。以目前國內的經濟情勢來看,沿海地區已經出現「民工荒」現象,農民工回流內陸城市就業,想要「蝸居」沿海地區的農民工壓力減少,已不致構成市政設施或社會秩序的龐大壓力,因此啟動戶籍改革,正逢其時,掌握時勢,刻不容緩,萬莫再以「維穩」危言,妄圖抗逆歷史潮流。
桑普
文化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