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我要開間保險公司。」父︰「我同Francis講聲,等陣你去搵佢傾吓啦!」
可惜,一嶽局長姓周不姓李,開一間保險公司,也不是單憑簡單的主觀願望就可以算數。
報道指,周一嶽會晤過保險業界,希望市場可以配合推出包括危疾和住院保障的儲蓄醫療保險,也要保險公司不拒絕病患人士投保。最重要是,若市場未能配合,政府或許自組公司承保。
醫管局沒好好控制成本
局長,相信你也知道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材料。保險生意有多難,業界也應該清楚表白。既然如此,仍然說出這種話,善意的推測,局長只不過是想試試水溫罷了。
其實,與其去問,香港為甚麼沒有政府希望見到的保險產品,不如探究醫療服務供應出現了甚麼問題。幾年前,政府仍然有勇氣去面對公私營醫療失衡,及後,政府也撥地鼓勵私立醫院的建設。可是,只要一天公立醫院提供近乎免費的全套醫療服務,私立醫院也只可以在醫療安全網外找空間。當然,世民也明白,政府在現有的醫療供給上,既不可縮減亦不能收費,要公私營供給平衡,談何容易?
長遠而言,醫管局現在是寡頭壟斷兼由公帑補貼。這個黑洞,總有一天會承受不了自身的質量而崩塌。過去十年,醫管局無論是規模抑或花費,增加的幅度都遠高於社會整體增長的步伐,明顯是沒有好好控制成本的結果。
無奈醫生卡特爾的政治影響力,結合不顧後果的民粹政治,架構不斷膨脹是必然的答案。
無助解決公共醫療膨脹
可以肯定,將醫療融資部份民營化,對解決公共醫療的膨脹沒有丁點幫助。將醫療融資民營化,卻沒有將競爭引入醫療服務的供給,結果將會是一樣的寡頭壟斷。至於公帑補貼的部份,局長相信也心裏有數,否則也不會提出500億元補貼的講法。
500億元只不過是故事的一半。官辦保險還有多少尾大不掉?保金的投資如何處理?回報率不達標,由公帑補貼嗎?既是來者不拒,又如何達到風險分攤?繳交保金是強制的嗎?沒有收入的人又怎算?如果我是注重健康天天做運動又不吸煙,保費可以低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