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銀行為實現業務指標,傳統上都會在年初推出「震撼價」的按息優惠搶佔率。不過,今次被監管當局視為貼近甚至低於成本的拆息按揭計劃,最終以行政而非市場化方式謝幕,金管局的監管治理已出現微妙變化。該局破天荒為按息設下限,業界及學者均指以行政手段拆彈快速直接,配合宏觀政策的需要,但長遠計,商業行為應以商業化解決,否則先例一開,影響深遠。
記者:劉美儀
金管局擬訂參考按息後,宏亞集團旗下按計劃聯席董事王永偉預計,按揭戰將告一段落,但政策影響本港自由市場原則,「與其說參考水平是出於關注銀行風險,不如說是金管局配合政府,向樓市發出『關注』的信息,同時向市民表明,官方對狂升的樓市,並非束手無策。」
業界指出,以市場方式疏導,雖然過程迂迴廢時,而目前唯一能夠代表界別的法團-銀行公會,協調能力及魄力未必理想,中間亦牽涉「踩」利率協議界線的風險以及其他技術障礙,但在「兩害取其輕」的原則下,通過銀行公會召集洽商,未嘗不是較佳的解決平台,加強銀公職能甚至法定地位,值得深入討論。
業界指金管局配合政府
消息人士稱,1991年開始實施的七成按揭借貸上限,最初是由滙豐、恒生(011)等大行醞釀,因應按揭成數越高,樓價一旦掉頭下跌,銀行承擔的壞賬風險可能增大,於是大行率先採用七成上限,及後才由金管局以指引方式納入規管範圍。
銀行界人士表示,當銀行信貸組合出現風險,可能構成系統性問題,金管局透過《銀行業條例》賦予的權責,向業界發出量化性監督指引,絕對合理,像制訂七成按揭上限,或限制對單一客戶貸款不能超越總貸款一成等做法。不過,他說,有關指引與參考利率不同,前者直接限制銀行業務的風險擴大;後者則「插手」影響銀行營運成本的底線。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亦同意,透過銀公協調,防禦銀行出現系統風險為前題,可考慮調節過低利率水平,做法上亦更具彈性及可取,「給予外界干預的感覺亦不會太強烈」。不過,隨着利率協議在01年解體後,他認同,銀公的協商職能已下降,加上商討按息有潛在構成卡特爾的風險,故實行上仍存在難度。
以法團形式成立的銀公,在利率協議時代,肩負訂立與經營銀行業務的規則,根據銀行公會條例第12條,會員就其客戶的指明港元存款或指明工具,可支付或給予的最高利率、回報率或其他收益,諸如存款收費徵收等,在不減損任何法律效力的前題下,可訂立經營規則,但不包括批出的貸款或放款,所收取之利息或收費回報。
透過銀公協調 更具彈性
據了解,近年出現眾多與民生相關的銀行業爭議課題,如分行縮減、收費過多、以至雷曼迷債引發的銷售程序。作為銀行監管者的金管局,對經常要代表業界在立法會或公眾場合解畫,亦認為角色上並不協調,故一直希望鼓吹銀公變身為更積極的業界發聲權威,包括聘請具份量的金融界代表擔任全職行政總裁,直接處理有關事宜。
不過,此舉亦因牽涉銀公主席行角色被淡化,以及大小銀行之間利益協調,故落實執行困難重重。
來龍去脈
「任去陳來」管治理念大變
世紀金融海嘯令銀行業成為眾矢之的,以往被奉為金科玉律的自由市場原則,正受到國際監管尺度不斷收緊的巨浪反噬,加上金管局舵手「任去陳來」的時代轉變,新的管治理念及文化,透過該局是次引入按揭利率參考水平一役,正悄悄展開。
陳德霖晤銀行 籲勿掀按揭戰
據了解,金管局擬訂參考按息的構思,已醞釀一段時期,其間該局曾透過面談規勸及重申指引等傳統方式,冀促成業界自律,自動叫停減價戰。
去年底,當豪宅炒風熾熱時,剛上任不久的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曾約見大銀行商討按揭信貸風險及市場關注;據悉,當時會上除了呼籲業界勿過度在按息減價競爭外,亦提及當局已有不同構思,穩定市場風險以及避免資產形成泡沬,這反映該局的關注面,從過往比較集中銀行體系穩定及風險管理,逐漸擴大至與政府宏觀佈局遙相呼應的方向。
消息指出,雷曼倒閉後,無論國際形勢及社會輿論,對監管機構一步步加強銀行風險規管均示好贊成,即使涉及敏感灰色地帶,亦不像以往容易引起詬病。
不過,業界亦提醒,鐘擺效應過甚(即一面倒傾向收緊),將物極必反,監管與發展必須取得平衡,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界,生存空間愈縮愈窄,絕不利長遠經濟。
相反,金融海嘯後,正值歐美銀行自顧不暇,無力在復蘇的區內市場分一杯羮,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好運用優勢乘時而起,毗鄰的新加坡已不斷拓展空間,本港若過度監管樣樣設限,將失諸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