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男忌留鬚 - 陶傑

港男忌留鬚 - 陶傑

男人留鬚是一門學問。
古代的男人,個個都留鬚,在美學上,少了一個標準,因為古代的女人沒有「發言權」──女人尚且無權挑選自己心愛的男人,又豈能干預男人留鬍子的權利。
中國古代的男人,興留長鬍子,稱為「髯」,譬如畫像裏面的孔子、關公、唐太宗、蘇東坡,但中國男人的品種,身高絕不及今天的平均六呎,胸口還要掛着幾縷長有二十來吋的鬍子,譬如樓底只有七呎,卻裝了三呎的吊燈,於比例不合,缺少了性感。
歐美男人留鬚的美學,也要經歷過歲月的洗練,方終於悟道。十八世紀法國的貴族男人跟女人一樣塗脂抹粉,只有革命黨在唇上、腮邊蓄鬚,但拿破崙登了基,一張臉還是光光的,只有後來坐牢,才面有于思。
留不留鬍子除了有等級貴賤,還有文化分野,法國、英國這一端,鬍子小巧;東歐那邊,鬍子越留越龐然,留鬚漸漸與權威、嚴肅、刻板畫上了等號。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太林,都有一大把鬍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總統威爾遜是巴黎和會中,唯一不留鬚的領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雅爾塔會議,史太林的鼻子底下有兩叢茂盛的鬍鬚,但羅斯福與邱吉爾,都沒有鬍子。
荷里活人精於鑑貌辨色,明白市場需要,女人的地位日漸上升,在二十世紀,女性是電影的主要觀眾,她們對男人的鬍子有很高的要求,她們希望嫁一個忠厚善良的丈夫,那就不要鬍子;又希望有一個冒險好玩的情人,像銀幕上通吃四方的奇勒基寶;又有女孩希望有洞悉世情,見多識廣的Mentor,帶領自己見識世界,像老派的英國紳士大衞尼雲。
留鬍子要一點人類學的知識,男人的鬍子,是人格的增值,人要把鬍子鎮住,鬍子再把觀眾鎮住。人不要讓鬍子來騎劫──如果骨格單薄,形相矮小,留鬍子,英雄隨時會淪為狗熊。
藝高人膽大,才會向留鬍子這一關挑戰。不要隨便以身試法。畫家、音樂家、詩人,氣質有自信,處世有胸襟,嘴上那一綹毛成為自信的延續。像齊白石的鬍子,留得與胡志明一樣清高,一百年來,如此孤清,已成絕筆。
鬍子不要亂留啊。先諮詢身邊的女人的意見,因為她是第一貼身的獲惠者或受害人,她會有感覺,也有審美觀,她叫你剃掉,你就乖乖從命,不要上訴。這是留鬍子智慧的第一步。不要隨便向高難度挑戰,這道門檻,很難跨越過去的。在一個沒有稜角的時代,留鬍子而有型的男人更是珍品,大家看看四周,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