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中山走過的城皇街拾級而上,來到午後的永利街。街坊忙着搬運貓糧,笑說他們餵養的流浪貓,都給龍友嚇跑了。「良心業主」巢重德看着復修後煥然一新的祖業,只希望街坊住得安樂。旁邊早被市建局收購的唐樓,反顯得頹舊破落。爭取完整保留永利街區的羅雅寧說,大家與其用相機留下永利街,不如用行動留下永利街。
記者:黃偉駿、陳沛敏
電影《歲月神偷》說的是人間有情,取景的上環永利街,同樣洋溢溫情。永利街1至2號業主巢重德,不肯把50多年的祖業賣給市區重建局,堅持背後,原來是想一班老街坊繼續有個容身居所,「唐樓可以畀環境冇咁好嘅人住,家貧富懸殊太犀利。」良心業主如今只得一個心願:官員回心轉意,保留永利街。
年已花甲的巢重德,過年前才跟市建局代表首度會面,對方劈頭一句就說:「開個價啦。」巢先生回答,這是祖業,不賣,「呢度由買地到畫則,係我爸爸一手一腳起出嚟,係感情問題,唔係價錢問題。」市建局代表認為他是討價還價:「係咪平得滯,唔啱價呀?」最後,雙方有點不歡而散。
去年花70萬元翻新
巢重德二十多年前移民加拿大,在溫哥華有整個商場收租,收入足夠過富足生活。永利街1至2號那9戶租客繳交的租金,加起來遠不夠去年翻新這幢唐樓的70萬元工程費,但在他眼中,復修永利街祖業絕對「物有所值」,「呢度好有人情味,我睇住啲住客結婚生仔。有啲住客一住四十幾年,呢度變咗佢哋屋企,你邊忍心同佢哋講,要賣喇,你哋搬啦。」
永利街接近西半山,毗鄰蘇豪區,但一個四、五百呎連露台單位,巢重德只收3,500元至5,000元租金,50多年來租客從無欠租,「賺八千蚊人工,要佢畀四千蚊已經好吃力,可以平啲咪平啲囉。」他自言不是慈善家,錢要賺,但父親教他知足常樂,「唔好賺到咁盡,對大家都好,可以生活落去,社會都融和啲。」
「保留唐樓幫好多人」
他說,現在社會貧富懸殊嚴重,唐樓租金比較便宜,好讓經濟能力較差的居民負擔得起,偏偏市建局當垃圾,全部要拆之而後快,「保留啲唐樓,可以幫到好多人。」市建局以永利街唐樓群失修為由,納入重建項目,巢重德認為是「夾硬嚟」,損人不利己。
「我呢度一向叫城皇街17、19號,市建局話要收我永利街1至2號,我仲以為自己多咗個物業。」市建局的理據也令他大惑不解,「我呢度又唔係蓉蓉爛爛,每幾年都會維修翻新,好似舊年翻新,整晒啲水渠同外牆,又可以住到七、八年喇。」他說,市建局一旦強行收樓,他覺得對不起的,還有一班街坊住客。
官僚禍民
假勘察真心滅小區
市建局一直以永利街失修為由,堅持拆毀唐樓群,但中西區關注組成員羅雅寧發現,市建局當日委託屋宇署勘察永利街時,只要求勘察永利街3至12號,有定期保養維修的1至2號不在勘察之列,卻同樣要拆毀。
羅雅寧翻查城規會08年會議文件,發現當年屋宇署就永利街重建提交專業意見時,只提及3至12號的勘察結果,她追問署方,才知市建局只要求該署勘察3至12號,「點解唔睇埋1、2號?」即使是3至12號,屋宇署也認為不一定要重建,可以選擇維修翻新。
市建局發言人不評論該份城規會文件,但強調局方有委託外判公司調查,能證明士丹頓街/永利街的重建項目內,所有舊樓都是失修。
市建局發言人指該項目已經過多次修訂,現方案已屬最大讓步,要將永利街剔出重建範圍,是「絕對冇可能」,強調不能因為一套電影近日引起的談論,而抹煞經過多年城規程序的結果。
租客心聲
「罪魁禍首係市建局」
63歲的呂姑娘跟患自閉症的16歲姪兒相依為命,不久前才搬來永利街這個閣樓。「罪魁禍首係市建局!」她在士丹頓街住了半世紀,多年前當局一聲重建,業主逼遷,「好彩遇到巢生呢個好業主,三千蚊租呢度畀我哋。」
呂姑娘被逼遷後曾租住月租五千元的高街單位,姪兒一直悶不作聲,永利街「偉志印務」的李太看見她的姪兒每天從特殊學校回家,仍堅持繞道這裏。呂姑娘好不容易搬回這街區,姪兒現在放學回家,嘴裏都哼着歌,「我只希望住多兩年,等我個姪畢業。」
李太跟80多歲的丈夫李澤裕在樓下經營偉志印務,《歲月神偷》來取景,李伯還教夏春秋如何擺姿勢演印刷店老闆。曾經養活一家人的古老印刷機和大堆字粒,就是捨不得丟掉,「都唔知點算?」
開打鐵店的葉伯70多歲,60年來靠手藝在中上環立足。他說,香港租金升完又升,手作小工業沒生存空間,幾年前被逼遷,本打算退休,幸得巢生以5,000元讓他租下數百呎地舖,才得以繼續經營。
繼續爭取
阻政府破壞唐樓群
「希望大家唔好淨係嚟影相。」過去兩年,羅雅寧一直爭取完整保留永利街唐樓群,她希望市民不要只來憑弔即將消失的懷舊風景,而應趁仍可挽回的時候,發聲出力,「中西區區議會3月12日會討論H19(永利街/士丹頓街項目),城規會亦會喺3月19日審議市建局方案,我哋需要更大嘅聲音、更大努力去說服政府停止破壞。」
乘《歲月神偷》獲獎的勢頭,羅雅寧準備發動一連串的活動,引發公眾關注永利街的命運,本周六會辦導賞團,由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胡佩玲主講,稍後還有街坊市民集體晾衫的「起三」行動、集體在平台打麻雀的「起四」行動,表達社區網絡和街區空間的重要。
永利街是港島少數僅存依山而建的「台」(Terrace),反映中上環的規劃和建築特色。市建局表示只會保留10-12號的兩幢唐樓,但胡佩玲指出,拆掉街區其他部份,地方特色將會消失,不符保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