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今天開幕,過兩天,全國人大接着登場,這就是一年一度的北京兩會。
昨天《蘋果》報道,有人大代表透露,兩會期間最熱的特區議題,一定是政改諮詢,預料曾特首會向京官交代特區最新政改發展,港區人大與政協也會大談政改議題。而內地呢,則前日全國11省市共17家媒體,罕見地發表共同社論,力促兩會廢除現行戶籍制度,還人民自由遷徙及平等權利。
這兩個香港與內地分別關心的議題,兩會的大小會議有可能議論一下嗎?
大約兩年前吧,內地網絡出現了一篇《中國的七大噁心》的貼文。這貼文很快被刪除屏蔽了。筆者倒把文章留着。其中「第三噁心」,是「可憐的人大和可悲的政協」,原文如下:
「每年的三月份,這一對苦菜花都要開放一次。……第一個讓我搞不懂的是:憲法既然規定了人大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為甚麼它居然是業餘的而不是專職的?每年除了三月以外的十一個月裏它究竟在幹甚麼?代表們在幹甚麼?第二搞不懂的是:這些代表是誰選出來的?怎樣選出來的?代表誰?通過銀屏我看到代表們形形色色:官員,學者,企業家,勞模,影星,歌星,體壇明星,甚至有連國語都聽不懂的少數民族。我真的懷疑他們懂不懂法?懂不懂立法?國家的管理難道任何人來都行嗎?第三搞不懂的是:為甚麼人大開會的重點就是圍着《政府工作報告》轉?聽取政府工作彙報應該只是人大的工作之一。現在這種茶話會形式的人大會相對於憲法賦予他們的使命而言,是不是有點瀆職的嫌疑?
「政協就更讓人不知道是幹甚麼的了。看着一群老得連自己姓甚麼都想不起來的人在參政議政,不知道是委員們個人的幸福,還是國家的不幸。」
這是內地人對這一對苦菜花的慨嘆。當然,人大、政協原來並不是這樣的。至少在改革開放初期,還有政協委員的大會發言,台籍人大代表黃順興反對建三峽工程的拂袖而去的抗議。但每下愈況,現在人大政協已純然是一場統戰騷與公關騷了。
會不會討論一下香港的政改諮詢?會不會議論內地17家媒體提出的廢除戶籍制度?端看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有沒有這兩個議題,因為人大政協的個別代表委員的大會發言早已沒有了。分組討論也是「圍着《政府工作報告》轉」。《政府工作報告》不存在的議題,怎麼有機會在小組會中「轉」呢?而依筆者看,這兩個議題不太會納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所以嘛,別說「熱議」啦,即使想「議」一下,也別做夢了。
港區人大政協私下會與京官談政改嗎?
當然不排除。但有用嗎?負責香港工作的京官難道不了解港人對政改的不同訴求?但他們腦子裏的「不可有真普選」的屏障,使他們只會聽一面之詞。日前,范徐麗泰出席人大常委會議,據她透露已將「終極普選聯盟」的建議,提交北京相關官員了,對方沒有明確反應,但她認為,要中央接受2020年立會選舉全面取消功能組別,難度很大。
因此,私下傾談,向京官反映意見,是談不出結果來的,兩會對香港政改也不會「議」,更莫說「熱議」了。
像取消戶籍制這種議題,在內地一定已談了很多。17家媒體雖非正宗黨報,也是黨報的附屬報,這些媒體的主事人與官方的關係難道不比香港的人大、政協深厚得多?要能私下談出結果,又何須發表共同社論?說到底,還不是因為私下談來談去都無用嗎?
內地媒體都為了百姓的利益,對官方採取聯合行動了,香港的媒體有法律保護,何以反而越來越怕冒犯中共而變得順從?內地有志之士早已看穿無法對兩會這對苦菜花有所寄望了,香港一些政界人士何以仍以為可在兩會期間熱議香港政改?大陸人已越來越傾向採取共同行動向中央施壓了,香港人何以還對「變相公投」這種合法的共同行動有所畏懼?
香港人,香港媒體,真要好好想一想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