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豐田染上「日本病」? - 盧峯

探針:豐田染上「日本病」? - 盧峯

日本企業巨人豐田的麻煩似乎沒完沒了,越揭越多。向來可靠穩陣的車種如Corolla、Camry、RAV4一再出現機件問題,煞車系統、油喉、安全氣袋都有毛病,需要回收及修理。若果不利的消息繼續,即使社長豐田章男再鞠躬、再掉淚也不能令豐田起死回生。
豐田麻煩纏身究竟是因為過度擴張或是管理不善或是節省成本不當造成仍是未知之數,但這家公司的處境跟日本的困境相類似,都在長期成功後突然跌入困境,苦苦掙扎,必須用大動作、大規模改革才可能走出倔頭巷。
日本曾是經濟奇蹟的同義詞。十九世紀末的明治維新令全世界側目。二次大戰日本大部份工業區被炸成廢墟,兩個重要城市在原子彈下灰飛煙滅,她卻能迅速復元,三十年間躍升為世界經濟第二強國,並一度成為美國的假想敵。
但自從九十年代初日本地產、股市泡沫爆破後,這個曾讓人既敬且畏的經濟巨人突然變得一無是處。不管日本政府花多少公帑振興經濟,不管日本政府如何大興土木,不管利息長期貼近零水平,日本經濟都像老僧入定那樣動也不動,增長似有還無,通縮揮之不去,國債越積越多。
最近,上台不到一年的日本民主黨政府提出了新的發展策略(NewGrowthStrategy),表示新政府不會再借助公共工程刺激經濟,也不會大搞甚麼市場改革或自由化政策,反而會積極推動環保產業、醫療保健產業及旅遊業等三大新經濟支柱,推動日本經濟在未來十年保持平均百分之三的增長,並讓日本經濟體積從五萬億美元增至七萬億美元左右。
聽日本官員解釋,幾個新的產業都有一定的內需市場,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拉動經濟再次活躍起來。不需懷疑日本民主黨政府振興經濟的決心,也確信日本政府會投放資源、資本大力發展環保、醫療等新支柱產業,但對新策略的成效卻沒有多大信心,更不相信日本能藉此走出經濟死胡同。
對新經濟策略投下不信任票的最根本原因是日本政府根本未能找出日本停滯不前的病因。過往不同學者提出過不同的理論。有的歸咎日本經濟體制太僵固欠缺彈性,有的認為銀行壞賬過多令經濟周轉不靈,有的指日本人儲蓄過多需求不足,有的說日本長期通縮令人民不願消費,更有人相信停滯的元凶是人口急速老化及停止增長……。這些理由表面上各有道理,但誰也說不出它們如何導致經濟長期失去動力,誰也解釋不了為何長期零利率加上政府巨額赤字依然毫無作用,誰也不明白日本為何不能像七、八十年代那樣找到新的增長火車頭。若果民主黨政府本身也未能確診日本的病因,它怎能令人相信它開出的藥方有效呢?
此外,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包括美國、中國都致力發展日本政府提議的三大支柱產業,日本的競爭優勢是不明顯。假若這三大產業未能走出日本諸島,走向世界,它們的市場頂多只是一億多人的日本市場,對整體經濟的刺激肯定有限,更難以指望靠它們再次發動日本的增長引擎了。
想來想去,對日本經濟還是沒有樂觀的理由!
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