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宣佈,撥出三十億元注資禁毒基金,大大增加打擊毒品的力度。隔一天,禁毒處公佈了「二○○八○九年學生服用藥物情況調查」,訪問了九十四間小學的二萬六千多名學生,一百一十二間中學的八萬三千多名學生。結果顯示,百分之九十九受訪中學有學生表示曾吸毒,百分之九十小學有學生曾經吸毒。承認吸毒學生佔百分之四點三,年齡最小的只有七歲。
解讀數據越誇張越恐怖
數據公佈,曾特首一臉嚴肅會見記者:「香港青少年吸毒情況有惡化及年輕化的趨勢,政府有需要多管齊下,大力打擊……目前很多學生都處於嘗試吸毒階段,香港有必要爭分奪秒,建立學校無毒文化及協助有問題的青少年戒毒,全力打擊及解決問題。」
數據實在太駭人聽聞,登時全港譁然,連負責教育的孫明揚局長也嚇了一跳,質疑所謂吸毒的定義以及調查方法是否科學:「事關他們如何界定小學生有吸毒經驗。據我了解,調查所謂的毒品,多數是飲飲咳水和聞天拿水,這些都較普遍……若逾九成吸毒學生每星期吸毒一次,情況就非常嚴重,但若學生只試過吸毒一次,情況又有所不同。」
負責調查的是保安局,調查對象是教育局管轄的學校,部門之間政策打架,全世界都有。但問題是,如果要合理化政府的校園驗毒政策,把數據解讀得越誇張越恐怖,就越得到輿論和民眾支持,這種人為的弄虛作假極不道德,只會掩蓋了事實的真相,令禁毒政策走歪了路。
大埔區的校園驗毒計劃實行了近三個月,隨機抽樣檢驗了近四百名學生;諷刺的是,呈陽性反應的,竟然一個都沒有。有人歸咎計劃只是自願性質,即使家長同學簽了同意書,都可以臨時「縮沙」,曾經吸毒的學生只要不參加就可輕易逃避檢驗,參加者個個「身家清白」,零結果是意料中事。因此,他們認為,校園驗毒必須強制,而且應該擴及全港學校。
處理病源才可解決問題
校園驗毒計劃緣起年前接二連三發生學生索K送院事件,亦發現有拆家在學校販賣丸仔的情況。黃仁龍司長領導的抗毒大隊發表報告,提出校園驗毒之議,曾特首亦四出呼籲全民抗毒。但校園驗毒計劃設計粗疏,效用成疑,也引起人權涉及私隱的爭議,計劃一改再改,成為今天的模樣。
就在校園驗毒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接連發生多起司機吸毒事件,包括索K引致嚴重車禍、瘋狂駕駛、不省人事停在路邊,花款層出不窮,私家車和更危險的職業司機都有。如果按照校園驗毒的邏輯,驗毒計劃,應擴及全港司機,像酒精吹波波測試一樣,警察設路障抽樣驗尿,又或要通過驗毒才能續牌,以確保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建議太富爭論性,最後不了了之。
究竟香港吸毒問題有多嚴重?只集中在校園,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要校園驗毒,還是全民驗毒?吸毒只是病徵,不去處理病源和病灶,耗盡精力搞全民驗毒,問題也是解決不了。
吳志森
資深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