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取代了報紙和電台,成為了美國人第三大新聞資訊來源。」PewInternetandAmericanLifeProject今年3月1日發表的報告,結論並不教人意外,問題是,報紙業似乎沒出現一個摩西。
曾幾何時,印發報紙在眾多工業中,盈利能力排第二位。無他,和盈利能力第一的製藥業一樣,經濟學教科書裏,最賺錢行業的幾個條件,報業幾乎統統合格:進入行業競爭的門檻高,邊際成本低,同時具備市場規模。當然,這都是過去的事。
自從互聯網出現,報業經營一天比一天艱難,銷量和影響力的消減,慢慢變成了廣告收入的流失。有些報紙,將內容放到網上,多賺一份廣告收入,算是「食得唔好嘥」。有些報紙堅持不搞網,怕讀者跑到網上後不回來,結果讀者還是跑掉。還有些像《NewYorkTimes》,實驗過網上報紙收費,也賺一筆算是聊勝於無的收入,可是在筆者這種供稿單位反對下,無疾而終。
在香港,報社賺的是廣告收入。無論有沒有互聯網媒體興起,對廣告開支的競爭,也必然會因資訊氾濫變得激烈。當然,互聯網的催促,使整個進程跑得更快更多樣化。換個角度,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明顯未得到舊媒體充份利用。近乎零的資訊傳輸成本,已是革命本錢,加上視像和其他互動技術,單純搞個報紙網站,似乎未能與時並進。
網上媒體 超越平面成優勢
歸根究柢,報紙靠內容吸引眼球,然後用眼球賺取廣告收入,這種生意模式,在未來好一段日子都不會變。吸引眼球,可以千方百計,增加同一個眼球的廣告費,來來去去卻只有一個辦法:增加廣告命中率。這是一門新學問,各處也自有地域因素的變數,就算先進企業如Google,也未算做得很理想。
在只有平面印刷的年代,要知道讀者是誰,看多長時間,除靠估,仍是靠估。網上媒體的優勢,本來就超越平面。十年八載前,說互聯網滲透率未到位,可能還有理由去抱持觀望態度,可是到了今天,上網已是手機最重要的功能,舊媒體要是仍停留在如何力挽狂瀾的心態,也難怪步伐實在有點慢了。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