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鬥法,將會是未來十年最精采的戲。
中國的GDP在十五年後將會超越美國,西方這樣宣傳,中國人也深信,認為稱霸世界的前景,就在眼前。
如果只憑GDP的數字,中國早晚是世界第一。但分析GDP的質量,就知道事情不一樣了。
美國、日本、歐洲的GDP,是電子科技、軍事發明、荷里活、英超聯和哈利波特的全球發行。這是擴張性的GDP、建設和創意的GDP,換句話說,是可以轉換成文明國防力量的GDP。
中國的GDP,一是對歐美廉價輸出T恤和牛仔褲,二是國內的房地產工程。這是廉價消費的耗損型的GDP,不可以轉換成真正的綜合國力。
單看數字,就中了帳面的掩眼法。還有一樣,中國的GDP增長了,卻換成美國的債券,回過頭來,血汗的外滙卻借給美國。在理論上,債主的地位比借貸的那個高,但當美國成為閣下最大的「債仔」,他有鎗炮有核彈,倒過來,受到勒索的是債主。中國的倫理,生了一個不長進的兒子,他在外面吃喝嫖賭,你的身家命脈在他手上,中國人罵不長進的兒子是來討債的,在這個混帳的世界,到底誰欠誰,債一旦欠多了,超過一個理性的臨界點,也就說不清楚。
中美鬥法,由谷歌事件開始,美國人會不會把生產線從中國撤出,搬去巴西和印度?在可見的將來,不太可能。巴西和印度有與中國匹敵的貧窮人口,但像GDP一樣,都是帳面的數字,實質不同。巴西人熱情澎湃,一生就是一場狂歡的嘉年華會,一個沒錢也要追求享受的民族,永遠不會甘為二十四小時賣命的奴工。
印度有宗教影響,印度教徒安貧,淡於對現世的物質追求,嚮往死後的境界。辛勤工作,發財致富,在印度的文化中沒有這樣的刺激。
金磚四國,剔除巴西印度,嗜酒的俄國人也一樣不會賣命,三個國家都沒有全民肯做廉價工廠的奴隸,這就是美國離不開中國的原因。
就像一對心肺相連的暹羅女嬰,做不了分割手術,偏又互相打架,八隻手腳,上面一對在握手,下面有兩對在互勾互踩;兩張臉對着,一時互吐口水,一時互相親嘴。未來十年,全世界被迫看這場雙人連體打鬥騷,不知是樂事,還是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