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近日對20國集團(G20)的評估報告中指出,目前美元仍被輕微高估,而就實質有效滙率而言,人民幣已跟隨美元走低,中期來看,人民幣滙率被大幅低估。 記者:尹燕麗、廖鳳婷
IMF稱,大量資本流入新興市場令商品出口國和實行浮動滙率機制的新興經濟體的本幣受壓,如澳洲、南非、巴西及印尼等國,「有些」新興經濟體抵制讓本幣升值,當中會導致貨幣政策正常化被推遲,亦使全球經濟恢復均衡變得複雜。
專家:升值難救美經濟
對於「人民幣升值論」,商務部副部長鍾山昨重申,中國將堅持主動性、可控性、漸進性原則完善人民幣滙率形成機制。
中國政府未來將續出台鼓勵進口措施,如降低進口關稅和為進口企業提供更便利化的環境等。
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爾.布蘭查德也認為,人民幣升值雖對美國有利,但不會解決美國所有經濟問題。按IMF的數據模型,若人民幣升值20%,並且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貨幣也出現類似幅度升值,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才會增長1%。
憂主權債息升蔓延全球
歐洲債務危機引起各界對主權債務風險關注,IMF亦警告,主權債息抽升問題可能蔓延全球,是全球經濟復蘇面臨的最大威脅。
市場對部份規模較小的先進國家財赤憂慮加深,或令其他國家的主權債務風險溢價同時上升,繼而推高家庭和企業的借貸成本,威脅全球經濟復蘇。
「債券大王」格羅斯稱,各國政府救市時承擔大量信貸風險,最終或令部份國家主權債息與企業債息差距收窄。
他建議主力投資信貸和通脹風險較低的主權債務,以德國、加拿大為首選,希臘和其他財赤嚴重的歐元區國家應避之則吉,而英國的主權債務質素已跌至近谷底,必須採取行動重建投資者信心。
而美國貨幣監理署(OCC)局長杜根表示,正密切監察當地銀行承擔的主權債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