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體育昔日被稱為「紅色機器」,全國體育體制就像間金牌工廠,源源生產金牌選手,但當蘇聯解體,舊體育體制在欠資源下腐朽掉,俄羅斯就從超級大國寶座掉下來,經歷痛苦的調整。
昔日蘇聯為在各大運動會揚威,向世界證明「共產主義優越性」,在體育投放大量資源,搞全民運動,當時參與體育運動的人數佔總人口35%以上,並用基層少年體育學校、高等體育技術學校和國家隊的三層訓練系統,發掘和篩選體育人才。
經濟轉型 沒錢培訓
對運動員來說,也是重獎之下必有勇夫。有說蘇聯年代,當權者以外有三種人最吃香,就是芭蕾舞演員、太空人和奧運金牌得主,拿金牌除了有無上榮譽,更有別墅、汽車和無數異性追求的高人一等待遇。所以蘇聯自1952年首次參加奧運會,在金牌榜和獎牌榜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當然還得到人人皆知的禁藥所助。
這個體育帝國卻也隨1991年蘇聯解體而走下坡,一方面俄羅斯失去了大批其他加盟共和國的體育人才和體育基建,另一方面國家經濟轉型初期,沒有錢再維持龐大體育體制。1992年全國起新奧運訓練中心的撥款,只相當於70萬港元,低得令人咋舌,運動員只能在殘舊的訓練中心苦拼。
曾得歐洲冠軍的拳擊手阿列謝耶夫,深感兩個體制之別,過去拳手有體校免費供應拳套,他在2004年卻要自己出約430港元買拳套而發愁,就算有拳套,他們亦只有獨對沙包苦練,因為一流教練都到國外賺錢。
本身是柔道黑帶好手的普京2000年做總統後,大力想扭轉這局面,近年豪花油元搞體育基建,計劃未來幾年全國建4,000新體育設施。不過這也無法逆轉下跌之勢,俄羅斯分別2004年雅典奧運和1998年長野冬奧,跌出金牌榜頭兩位,現在更要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的競爭,全國也為重振體育超級強國地位而着急。
美國《紐約時報》/《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