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參加一些重要賽事並獲獎後,面對記者採訪會說出一些獲獎感言。過往在內地,這種獲獎感言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眾口一詞的八股調:「感謝黨、感謝政府……」之類。而短道速滑運動員周洋這次與眾不同,她在最近舉行的溫哥華冬奧會上得到冠軍獎牌後說:「這是我的夢想。我覺得拿了金牌以後可能會改變很多,首先肯定會讓自己更有信心,也可以讓我爸我媽生活得更好一點。」
人們聽膩了「感謝黨」
「能讓父母過得更好一點」,對內地社會公眾來說,這句話的確算得上是一次突破,甚至聽上去都不怎麼習慣,因為此前我們不知道多少年就一直聽到的獲獎感言是「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國家支持,這是集體榮譽」、「為國爭光,我感到很光榮」之類。與之相比,「能讓父母過得更好一點」這樣的突破,人們聽上去不僅倍感新鮮,而且也立即產生了某種轟動效應─在網路上,周洋這句話一經刊出便好評如潮了。為甚麼這句普通話語會讓內地民眾那麼關注而又拍手稱快呢?我想一是它聽着新鮮、富於人情味;二是它顯然屬於獲獎人發自內心的實在話,而非那種假、大、空話,套話,有人更直接說「這才是人話」;三是那種不斷重彈的老調人們聽膩味了,或者某種程度已經反感了,而「能讓父母過得更好一點」聽上去就更符合言者的內心感受。
事實上在內地,不光是在體育界,在其他領域的各種頒獎活動當中,獲獎感言也都是幾十年如一日的千篇一律、異口同聲,即「感謝黨、感謝政府」云云。比如有一項工程竣工了,新聞在報道了通車儀式以後,接着就介紹幾個所謂的「築路英雄」的先進事迹。來看其中一位的「先進事迹」──他為了修路,從工程設計開始,到這次通車的長達十二年時間裏,回家時間總計不超過五個月,平均每年探親時間不到半個月。記者問:你後悔嗎?「英雄」回答:我不後悔!作為一名黨員,為了工程盡早完工,為了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為了……雖然辛苦,但我感到很自豪。想想看,作為一個生命個體,一個普通的打工者,這種話是不是人話呢?我想正常情況下或許一般人會這麼說:真有點後悔,對不起老婆孩子呀!幾次都想辭工回家,但我得賺錢呀,回去可能失業,我這樣也是沒辦法。如此表達是否更加合乎情理?不過,內地記者採訪結束後就常常還會有這樣的結語:「……像這樣的感人事迹在工地上還有很多,他們的事迹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以苦為樂」聽來滑稽
其實,冷靜思考一下,這種所謂的典型人物是否值得大家學習呢?筆者並不以為然。想想看,在上述這位老兄那裏,孩子見到他猶如陌生人,對孩子來說,這是沒有爹的童年;老婆每年只有半個月能與他同床共枕,對老婆來說,這是名義上的夫妻,實質上的活守寡,況且是在三、四十歲這個「關鍵」年齡段。不妨跳出這個個案來看普遍,如果一個社會對這樣的人物、事件加以正面的宣傳和提倡,那麼這是「以人為本」?這種人的這種行為又是否人道?追求快樂和幸福是人生永恒的主題,沒有人去刻意追求痛苦,所謂「以苦為樂」這種話現在想起來、聽上去是否多少有些滑稽?
北方可可
大陸《博客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