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民是四年一次的球迷,可以免費看世界盃,當然最好。不過,今屆世界盃,可以免費收看的,最多只有開幕戰一場,和四強決賽的三場,合共四場。也就是因為這四場賽事的傳播問題,鬧出了近日電視業界的小風波。
近年收費電視慣於以獨家足球賽事作招徠,港人似乎明白沒有免費午餐和免費球賽娛樂的道理。體壇盛事,跟任何其他甚麼盛事一樣,不必陳義過高。就像昨天萬人空巷的馬拉松便冠以渣打的商號來舉行。事實上,沒有了利益的那份動機,又哪裏來的資源去推廣體育事業普及?這一點,相信普遍香港人都會接受。
盼政府出招前先了解民意
在商言商,有線藉世界盃打入免費電視市場,是不可多得的機會。要有線無條件讓兩個競爭對手打亂計劃,是天方夜譚。政府要有線以公眾利益為依歸,本是聊備一格的官樣回應,但電視畢竟為高度監管行業,難免容易令人有關連想像:有線要是帶頭破壞和諧,未來申領牌照倘諸事不吉,也只好怪流年不利。
監管當局的層次高低,要看出招的動機。靠攏民意大多數,但求和和氣氣,盡其量,是中下乘的管治手法。始終又有誰可以說得準,真正的民意是甚麼?真正的監管高手,出招前先問,社會的核心價值和原則是甚麼,而非一時三刻間最大聲的主觀願望。
幾十年前,仍然是類比傳輸的世界,政府出手監管,理由是大氣電波要有效使用。但時移世易,在數碼廣播的世界,頻度多過節目,兩個免費電視台佔了多條高清頻度,卻沒有足夠的節目去充撐,實是浪費。再者,近年香港社會漸漸走向後物質文化,對一台獨大已有怨言。
本來,由類比走向數碼,正是讓電視行業洗洗牌,但政府的態度卻無可無不可,難怪公眾會覺得,一台獨大,除了因為亞視不濟,政府才是幕後黑手。說到底,監管當局與其那麼積極關心世界盃四場賽事的傳播安排,倒不如將眼光放長遠點,為電視業的競爭環境落些工夫吧。
利世民